不拘一格聚英才 跃马扬鞭耀昆仑—— 我省人才工作综述

25.08.2014  15:12
核心提示:   人才强省,科教兴青。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依据省情实际,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青战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强省,科教兴青。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依据省情实际,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青战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在青海高原的科研单位、学校医院、产业园区、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最前沿,各类人才正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化作强大的动力,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源泉。

   谋篇布局绘人才蓝图

  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于人才优先发展,高规格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全面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作出安排部署。编制完成《青海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出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6个主体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科技、卫生、交通运输等13个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召开全省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对全省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

  密切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制定下发《青海省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办法》,明确了39名省级领导联系58名专家,旨在通过加强与各类专家的思想联系,不断地把各类重要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

  出台《青海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带头人选拔办法》等28项人才工作政策文件,增强了对各类人才服务青海、扎根青海的信心和决心。

  2014年,青海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围绕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方面的内容,制定“昆仑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文件印发后将实现青海人才政策又一大新的创新和突破。

  政策实施,投入先行。近年来青海省一直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全省各级单位每年累计有5亿元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省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也已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000万元。

   海纳百川搭人才平台

  我省坚持把实施人才重大工程作为推进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有效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14项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全省上下、各个领域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

  通过实施“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遴选90名高校教师作为学术领军人才、拔尖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开展“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选拔活动,共选拔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995人。通过开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已累计选拔培养生物学、农学等36个学科302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013年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达4955.1万元。学科带头人队伍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通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研修班,累计培训各类高层次专技人才4220余人次。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是由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为加强西部地区高层次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联合实施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自2004年以来,青海省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生物技术、农业畜牧、医疗医学、水利水电、教育研究等领域先后选派11批187名骨干人才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学习。访问学者归来后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高层次科研教学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坚持正确导向,立足服务“三农”,在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相继组织实施了“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服务活动”、“干部入乡驻村帮扶”等多项人才服务基层活动,通过引导人才自觉把重心沉到基层,把目光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生产一线和农牧区基层一线,让更多的干部人才到基层去接受磨砺锻炼,体察群众疾苦,在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基层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人才在基层干事有机会、成长有舞台。

  青海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意见》,首次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政府1号文件中,目前已有1063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形成了“技术服务-创业引领-带动农民-利益联结-增收共赢”的良性局面,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青海,这块充满神奇和灵性的土地,这块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今天已然成为有利于人才成长进步、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有益于人才工作生活的大美之地。

  视点短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十二五”规划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指导思想,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列专章进行规划,不难看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必然之举。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历史的发展证明,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政之要、兴业之基,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做好人才工作,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之道、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把建立科学完备的育才、引才、选才、用才机制作为当务之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发展动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实属重中之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早一天播种就早一天收获,先一步布局就先一步赢得主动,应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抓人才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八方英才”聚集到青海来,增加发展动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应着力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一位杰出的领军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甚至一个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人才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有什么样的领军人才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当前,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总量少、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能够充分发挥骨干和核心带头作用的领军人才,因此,大力培养和引进足够数量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是弥补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资源不足、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首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培育、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时,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切实提升治青理政能力,凝聚起推进战略任务的强大力量。

  经验荟萃

  “博士服务团”助力青海建设

  “博士服务团”工作是中组部、团中央贯彻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智力服务的一项具体措施。自2001年开始接受“博士服务团”成员,至今已有13批116名博士来青海服务锻炼,先后有23名博士延长了在青服务年限,最长的达到7年。有9名博士留在青海工作。

  “博士服务团”成员的专业涉及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管理、盐湖资源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他们依据各自专业优势和技术专长,尽快转换角色,有的到政府部门当起了助理参谋,有的到企业搞市场预测、技术攻关,有的到高校任教、制订教学改革规划,还有的到事业单位做科研攻关。

  博士们到青海后,以务实拼搏、敢于创新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服务岗位,忘我地工作,从工作理念的转变到岗位制度的规范,从科研技术的攻关到项目的申报落地,从人员的培训到团队的建立,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们在履行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开展科研攻关、引进技术项目、培养本土人才,通过细致的考察和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贡献自身才智的同时,‘博士服务团’也成为了牵线搭桥、促进东西部合作交流的‘生力军’。 ”省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陈海云说。

  人才“小高地”构筑精英摇篮

  为充分整合、利用好我省现有人才资源,竭力把青海打造成青藏高原上的人才高地,2009年,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的决定,旨在依托我省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新兴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搭建“小而精、小而优、小而高、小而强”的科技平台,吸引、聚焦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一批既有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和推广应用等不同层次,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年龄梯次结构的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日趋完善,品牌渐立,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已被证明是我省培养引进利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成功实践。目前,已从矿产资源、高原畜牧、高原医疗、新能源、生物科技等20余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和领域,遴选确定“小高地”项目建设单位41家。

  随着一批高层次人才的逐步聚集,各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单位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申报课题、承担项目、研发新产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催生出一批科学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积极主动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了开阔科研视野、锻炼学术队伍、扩大学术影响、强化合作交流、创新工作思路、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目标。

  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领军人才中,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7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专家服务团”传递智力资源

  2009年,我省启动“专家服务团”活动,引导省内智力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通过短期服务形式,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知识与基层所需对应,缓解基层高层次人才短缺矛盾。

  5年来,累计选派农牧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工业经济、旅游服务等多学科互补的1000多名省内外专家和科技骨干深入农牧区科研生产一线和厂矿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短期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了省级科研院所对州县两级、西宁地区对各自治州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制度。

  每期活动前,省人才办都会开展前期调查摸底,根据各地各单位上报的服务需求,筛选确定服务课题,按照“供需对接”原则,从省直有关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优秀专家赴基层开展短期智力服务。

  “专家服务团”成员把当好参谋助手作为开展服务的重要举措,深入调查研究,把许多新理念、新知识带到了基层,为基层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深入农牧区科研生产一线后,传播知识和技术成为专家的又一重要任务,通过言传身教和引进培训资源,“专家服务团”变“输血”为“造血”,为基层培养了大量急需的技能型、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有效传递。不仅传帮带,“专家服务团”成员还积极利用自身人脉优势,在选派单位与接收单位之间穿针引线、搭设桥梁,通过对口帮扶、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等形式,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柔性引才引智”广揽天下英才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探索建立柔性人才智力引进机制,充分发挥水电、盐湖等优势资源和农畜产品、中藏医药等特色产业吸引、聚集人才的比较优势,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工作,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等引才引智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引进人才可享受住房、税收等14项优惠政策,其中“引进人才在青落户的可申请生育指标”等政策规定在全国尚属首次,为促进人才智力向青海流动、向基层偏远地区流动提供政策支持。

  五年来,我省多渠道吸引和聚集2000多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前来开展人才智力服务,其中,直接调入我省或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的高层次人才950多人;以“候鸟”形式特聘12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科技顾问,从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引进专家来青进行短期服务;以挂职形式协调争取24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博士和领导干部来青服务锻炼;以科技项目招标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进54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引留学回国人员近200人。

  先后组织了“百名海外留学人员青海创业行”、“青海省·清华大学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论坛”、“青海·广东青年企业家差异与互补对话”等活动,面向国内外广泛开展人才、项目和技术的交流与对接,全省人才智力柔性流动的力度不断加大。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