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美草原青海在行动——我省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9.09.2017  19: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强牧惠牧政策持续发挥作用,我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草原政策工程深入贯彻实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加快转变,草原牧区牧民收入增幅稳中有升,牧区发展、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青海相继实施开展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省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9.3%,牧草产量平均提高26%,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全省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累计完成草原重大生态工程投资80亿元,建设草原围栏341.4万公顷、人工饲草料基地2.17万公顷、暖棚27352栋、贮草棚109.41万平方米,防治草原鼠害390.6万公顷、草原毒草7万公顷,为2.88万农牧户配置了太阳能电池、太阳灶、节柴灶等新能源设施。

2011年,全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草原禁牧0.16亿公顷,推行草畜平衡0.15亿公顷,落实补奖资金19.47亿元,5年累计97.35亿元,完成减畜570万羊单位,牧草良种补贴30万公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2016年,全省开始落实新一轮补奖政策,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落实补奖资金24.13亿元。并在全国率先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到2017年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总数达到42778名,初步建立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进一步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的核查监管力度。

为强化政策落实,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补助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奖励资金与草畜平衡挂钩、管护员职责履行与绩效工资挂钩、生态保护效果与州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挂钩的绩效管理机制。特别是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牧区19.79万户牧户全部实现了定居,11.3万户牧民通过定居工程搬进了新房。建成牲畜暖棚7.7万栋,围栏草原达到0.09亿公顷,全省人工饲草料基地保留面积达到50万公顷。

保护草原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2008年起,全省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扩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规模,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周转,优化放牧方式,靠天养畜逐步向建设养畜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功能为主”到“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理念创新,从“散户为主的小农经济”到“合作股份制为主”的经营方式创新。

目前,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324.8万羊单位,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切实得以减轻,草原生态保护成效得到有效巩固。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青海省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意见》、《草畜平衡及禁牧管理暂行办法》和《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切实加强草原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全省持续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整治专项活动,已有48家企业办理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自2013年以来,全省共查处草原违法案件257起。

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各项工程实施和政策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好转趋势,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据多年监测统计,草原植被盖度和产草量由2010年的每亩15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70公斤。草原植被覆盖度保持稳定及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草原植被恢复明显,水源涵养功能大幅提升,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源逐年增加。牲畜超载率由2010年以前的35.79%下降到3.74%,总体实现草畜平衡。

2016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4元,比2010年增加3862.68元,增长124.3%。53万多牧民定居在县城、集镇(乡),形成173个定居社区。近6万多户牧民用上了草原新帐篷,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省农牧厅启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

8月30日,农业部启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以来,省农牧厅立即制定印发了《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实施方案》,由主管厅长负总责,厅草原处牵头、省草原监理站等单位协助,组织全省各级农牧部门共同参与,结合农牧区实际,齐心协力抓好五项子行动,至2018年12月结束,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开展草原执法检查“绿剑行动”。 组织检查组分赴全省八个地区,开展非法征占用草原、违反禁牧和草畜平衡规定、滥采乱挖草原野生植物、非法开垦草原等执法专项检查。采取草原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约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等方式,梳理草原违法案件,确定挂牌督办案件,建立台账,制定督办、约谈计划表,加大执法监督和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集中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不断提高草原执法的威慑力。依据法律规定办理时间,限期逐案、逐件跟踪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个个有结果。在2018年8月行动启动一周年之际,对查处的大案要案在新闻媒体曝光。制定、修订《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青海省禁牧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监理规定》等政府规章,切实推动草原保护建设相关制度落实。

开展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护卫行动”。 组织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集中解决草原征占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环保督查工作,对于未批先建征占用草原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处置。对于已审核审批建设项目执行中存在少批多占、随意变更建设地点等批建不符的情况,督促整改落实,限期逐案、逐件跟踪办理,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审核审批程序,规范草原征占用行为,杜绝“先上车,后补票”现象,严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加强草原用途管制,做到严格依法办事。

开展草原补奖政策“宣贯行动”。 结合厅领导扶贫等联点工作安排,建立草原补奖政策宣讲“进村入户”联系制度。结合“送温暖”慰问、干部下乡宣讲、开展调研等活动,组织人员配合联点领导开展宣讲工作,宣讲解读草原补奖政策内容,倾听牧民需求和心声,征询牧民意见建议。加强宣传,普及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知识,增强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的意识,树立主人翁观念。及时颁布草原禁牧休牧令,层层签订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草场牧户。编印《草原管护员手册》,发放到基层,确保4万余名草管员人手一册。在门源县组织一次现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草原补奖政策、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规范流转等相关知识。利用“草原普法宣传月”时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开展草畜平衡达标县建设,在全省八个地区每个地区创建1—2个达标县,创建一批草原利用合理、生产技术先进的达标县。加强草原补奖政策督导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地、资金兑现到户。

开展新闻媒体“发现美丽草原行动”。 组织媒体记者深入草原牧区,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加强草原管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调研采风和宣传报道,讲好草原故事。发现和推介一批美丽牧场,总结宣传经验模式,促进草原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掘选树一批“扎根一线、服务草原、无私奉献”的基层草原干部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宣传先进事迹,树立新标杆,弘扬正能量。

开展最美草原管护员“寻找行动”。 组织制定最美草原管护员评选方案,明确评选原则与标准,寻找工作责任心强、事迹感人、作用发挥突出的最美草原管护员。在青海农牧网、青海草原信息网开设美丽草原、最美管护员宣传专栏,跟随新闻媒体“发现美丽草原行动”和最美草原管护员“寻找行动”进展,宣传草原管护员无私奉献、守护草原的高尚品德。将受表彰的草原管护员先进事迹编印成册,发放给全省草原管护员。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提升草原管护员队伍形象,促进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

为确保行动顺利开展,省农牧厅要求各级农牧部门一要加强组织协调,深刻领会开展行动的重要意义,强化工作组织,明确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进展,争取工作支持,确保行动效果。二要细化工作方案。各地要根据方案要求和行动主题,细化制订本地行动方案,安排好五项子行动。要强化工作责任,抓好方案落实,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做到行动有目标、组织有人抓、落实有措施。三要加强信息报送。本方案五项子行动负责人和各地农牧部门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反馈行动进展情况和好做法好经验。四要营造舆论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宣传,积极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社会各界守护大美草原的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立足生态保护 守望大美草原——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履职尽责见行动

为巩固补奖政策落实成效,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草原生态管护员聘用工作于2012年开始,当时按照“每5万亩设置1名生态管护员”的原则,全省共聘用草原生态管护员9489名。

2015年根据《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牧户、人口、牲畜等因素,将三江源地区每5万亩草原设置1名管护员调整为每3万亩设置1名管护员,新增4405个岗位,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人数已达13894名。

2016年,结合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在国家公园所属4县新增生态管护员8623名。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总数达到22517名。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计划2017年在三江源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增20261名生态管护员,全部为精准扶贫户。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聘用、培训、上岗工作,全省生态管护员达到42778名。

我省草原生态管护员是草原生态环境的捍卫者、是补奖政策成效巩固的执行者、是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员、更是草原生态项目的监督员,已成为管护草原生态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已在保护草原生态、发现草原违法案件、宣传政策法规、跟踪监督项目实施、调查草畜基本情况、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原生态管护员承诺书

我代表全省草原生态管护员郑重承诺:我将积极主动、忠实履行保护草原的职责。及时对监管责任区认真巡逻检查,查看自己的管护区域和管护对象,对重点区域、重点地块进行重点巡查和监管,时刻预防、及时发现和制止草原违法行为。

我将做好宣传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播音员”。向牧民朋友宣讲普及草原法律知识,宣讲党的惠草惠牧政策,宣讲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宣讲禁牧休牧对保护草原资源的重要意义,宣讲“破坏草原就是犯罪”,营造关心草原、保护草原的氛围,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保护草原资源。

我将做好禁牧减畜核查的“好助手”。协助草原监理人员,对牧委会、合作社、牧户的载畜量和减畜量进行核定,按责任书确定的减畜计划,对牲畜进行清点,监督减畜计划的落实。对不按计划核减超载牲畜的,及时报告乡政府和草原监理机构。

我将做好草原监管的“侦查兵”。发现违反禁牧令放牧和未按计划核减牲畜超载放牧的,及时进行制止,批评教育。发现破坏草原的行为,立即制止。随时将巡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异常情况,上报乡(镇)政府和草原管理机构。

从事草原保护工作是我们管护员无上的光荣。我们将忠于职守,做草原忠诚的守护者、保护草原的践行者、违法破坏草原的监督者,我们将和千千万万个管护人员一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草原!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我们的家园!

承诺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草原生态管护员才仁多保

牧民代表发出倡议书

大家好,我生在草原,长在草原,靠放牧为生。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牛羊,哺育了我们的先辈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牧子孙。草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草原。草原是我们的家,她赋予了我们淳朴、善良、开朗、热情的性格,蕴育了草原独特的文化。我们深深地爱着这片草原。

今天,农业部举办大美草原守护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能继续幸福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我倡议: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决不在禁牧区内放牧,不偷牧,不夜牧,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我们要合理利用草原,不超载放牧,保持草畜平衡;我们要保护草场的一草一木,不开垦草原、不滥采滥挖、乱搭乱建,也绝不为了眼前利益,随便让他人占用使用草原,破坏草原植被。我们还要保护好围栏和畜棚,发现他人破坏草原、围栏和畜棚,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有关人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草原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参与到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中来。我们将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自觉保护好草原,齐心协力使高原的天更蓝、草更绿!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牧民 尖本才让

誓词

我志愿做一名忠诚的草原卫士,决心献身神圣的草原保护事业。模范遵纪守法,公正文明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恪守职业道德,依法履行职责,坚决打击草原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为保护草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宣誓人:草原监理系统全体工作人员

让贫困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
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是我省人民的期盼,也是全省各级政府、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近年来,省农牧厅始终坚持把精准选择扶贫主导产业、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2016年,2.建设厅
筑就生态文明的“青海风景”
天蓝水清,这里是青海。建设厅
牧民卓玛加的守望
  新华社西宁10月4日电 (记者李亚光、黄涵) Qhnews.Com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