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如志:泰山金刚体书界独一帜

21.05.2014  14:00
核心提示:      莫如志小档案  莫如志(1908年-1995年),字能容,号牧牛翁,青海省湟中县人,祖籍安徽,他是享有盛誉的青海书坛三老之一,以泰山金刚体在书界独树一帜;他兼善于右任标准草书体和魏碑楷行

  

  莫如志小档案

  莫如志(1908年-1995年),字能容,号牧牛翁,青海省湟中县人,祖籍安徽,他是享有盛誉的青海书坛三老之一,以泰山金刚体在书界独树一帜;他兼善于右任标准草书体和魏碑楷行书体,且皆自出新意,堪称一绝;他是1989年“老有所为精英奖”得主,曾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本期珍宝鉴赏栏目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莫老的大作。

  在书法界,说起莫如志恐怕无人不知晓。他出生在西宁莫家街一家有名的醋业作坊家庭,却在书法上拥有高超的造诣,博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形成了在青海书坛独一无二,在全国书界也属凤毛麟角的金刚体。成为省内外的艺术名人,以致在国外也颇有名气。

  莫老7岁入私塾读书,成年后便在青海省政府担任秘书一职。在私塾的书写训练奠定了他书法的最初基础;而长期的秘书工作,使他的书写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长久的环境熏陶和对书法的无尽喜爱,使他坚定了研究书法的信念。三十年代初担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的著名学者冯国瑞,在青海大力提倡魏碑,莫老潜心苦学遂受于其门下,从《张猛龙》入手,继临龙门二十品之《杨大眼造像》,又上溯王右军,下窥颜平原。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又倾心于标准草书,主攻于(佑仁)体。对被康有为尊称的“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泰山《金刚经》石刻体,他更是敬重专注,常练不厌,在似隶非隶中摸道,在外圆内方中寻特色,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功底,练出了雄厚有力的笔锋。

  1984年4月,莫老随湟中县政协参观团,登临泰山,亲自饱览了《金刚经》真迹,回来后更加重了笔力,其书更臻“人书俱老”的境界,意态典雅、高古,字里行间充满着勃勃生气。

  长时间的精心苦练,博采众长,使得莫老能使古而化,不落古人蹊径自成风格。莫老擅长各种书体,书体更是超凡脱俗,古朴凝重,彰显大家风范,看过之人无不赞之神韵流畅、气势磅礴,许多外国书法爱好者对其作品都赞不绝口。

  有书无画便也不能称为“书画”,莫老不但精通书法,在绘画领域也占有一席地位。早年曾拜师于张大千及学者范振绪,张大千嘱他的书画要诀是:“多写字,功能强,每天写四五百字,对书法和绘画都有益处。”范振绪特别告诉他“屋漏痕”的笔法原理,并认为字画第一要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谆谆教诲,铭刻心中,莫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书写百字,每次写字毕,浑身感到舒畅。虽不经常绘画,但莫老的绘画功底却相当不错,他十分推崇八大山人和张大千笔意,善画山水,以流畅、朴素的笔墨表现无畏无惧、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给人以激励、振奋,其情感的真挚,境界的博大,正是莫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真实感情的写照。

  长久以来,莫老用墨汁与汗水书写着自己的艺术春秋,对书画的功效和艺德,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我国的传统书画,不仅是一座精湛的艺术宝库,而且是一项陶治情操的艺术享受,是健身益寿的良好活动。他从小爱好书法,花甲之后更为迷恋,写字、绘画以自娱为主,无名利之争,无世俗之扰,吟咏啸歌,抒发情怀,形著书画,乐在其中,从而身心畅达,性情欢愉。也正因如此,莫老得出艺术真谛和延年益寿之道。 (作者:张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