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 莫河 不能忘却的共和国记忆】 ⑤莫河驼场 多元文化的交融

09.08.2019  17:2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某个地区肯定要说某种方言,某种方言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某个地区,这不会有任何疑问。可大家绝对想不到,莫河的“通用交流语言”,竟然是邻省甘肃的民勤方言!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交融,使这里具备全国不同地域人们的所有优点。

  憨厚的红色驼工二代,这些自称是“驼娃子”的汉子,无论祖籍是哪里,都会说一口流利的甘肃民勤方言。

  莫河驼场的秀才,兼作历史陈列馆解说员。

  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莫河,到处都能看到骆驼的影子。在这里,哪怕是调皮的少年,也没人敢对骆驼不敬的。

  大礼堂被装上了铝合金玻璃门厅,影响了建筑的整体和谐。莫河人有错必纠,近期即将对不和谐的附属建筑全面拆除。

  今年6月完成的自行车联赛,崭新的横幅还在。红色驼工二代们,没有躺在老子的功劳薄上吃老本,也没有因为被世人遗忘而失落抱怨,他们在寻找一切机会谋求发展。

  原莫河完全中学校园内的帐篷方阵。这是为发展旅游,试图吸引游客前来食宿的尝试。尝试没有成功,客观原因是今年雨水充沛,气温太低,帐篷里冷得根本没法住人。

  只要走近莫河,我们都不难盘点出莫河人的身世渊源。

  像老政委慕生忠、老场长张子林那样的干部,本来是西北野战军的现役军人,当组织决定他们成为西藏运输总队的成员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决定。当组织又有新的决定时,比如老政委慕生忠,成为设在格尔木的西藏公路局局长,率领以千余名莫河驼工为主的团队修筑青藏公路。修筑公路期间命名的地名“雁石坪”,是将军看到一位驼工思乡,就让用驼工的老家村庄命名;而青藏公路眼看就要通到拉萨,有位韩姓的宁夏籍驼工殉职了,将军亲自为这位驼工致悼词,难过地要求将驼工殉职的地方命名为“韩滩”。

  慕生忠的战友张子林,就地脱下军装,成为农垦系统莫河驼场第一任场长。大家都是革命兄弟,只是分工不同,相同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追求。

  莫河人的气质,底蕴是革命军人的气质。

  当年国家征集千万名驼工来青海莫河时,尽管主要是在内蒙、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征集,可驼工来源最主要的地区,是生活环境苦焦,擅长饲养驾驭骆驼,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甘肃民勤驼工。从西藏运输总队到莫河驼场,过一半成员来源于甘肃民勤。所以,在莫河这个小社会,耳濡目染,无论老家是陕西的还是宁夏的,大人孩子不知不觉都说成了一口民勤方言。

  莫河人的魂魄,就是转战南北、连续作战、坚决服从命令的革命军人魂魄。民勤人民吃苦耐劳的性格,构成了莫河人的吃苦耐劳性格……多元文化的交融,视野广阔的戈壁瀚海地域生活环境,使在这里出生长大的红色驼工二代,一个个胸怀宽广,性格豪爽,做事雷厉风行。

  眼看着当年仅仅是自己属下的盐场成为炙手可热的著名景区,莫河人没有抱怨与失落,他们在想方设法珍藏历史印记的同时,谋划并实施着“连点成片”的发展思路。

  他们的努力与追求,可以在一则官方报道中体现出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莫河骆驼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