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降了,“菜篮子”好拎吗

07.07.2014  10:22

  无论何时,“菜篮子”“米袋子”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菜篮子”基地设施配套建设,实行露地蔬菜生产扶持政策等措施成为民生实事的内容。半年过去了,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菜价降了吗,百姓的“菜篮子”好拎吗?请看本期“民生对话”。

  对话人物:青海省农牧厅经作处处长王会林

  西宁市商务局市场监测处处长王国平

  记者:今年4月,我省菜类价格下降,统计显示,这是25个月以来的首次降低,菜价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菜价降低是否还会持续?

  王会林:与去年同期相比,我省部分蔬菜市场零售价下降幅度较大。这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密不可分。

  去年6月,我省在尖扎县召开了全省“菜篮子”工程座谈会,要求从战略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以拖不得、等不起的使命感加强“菜篮子”建设,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改善冬季温棚种植环境等措施,在我省蔬菜种植工作中下了很大功夫。为了提高蔬菜种植率,各级政府实施了为冬暖式温棚配备保温被,开展技术指导,冬季与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签订种植指标等措施。去冬今春,冬暖式温室种植率达到90%以上,创历年之最。

  此外,今年省政府决定对露地蔬菜种植实行补贴政策,每亩露地蔬菜补贴200元,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等发展露地蔬菜,这项举措在全国少有。为了调动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一些县政府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次补贴。

  去年五一前后,西宁市场油麦菜每斤零售价6元左右,今年的价格是每斤4元左右,上海青去年每斤卖到了5元,今年降到了两元。通过比较,今年的菜价的确下降了不少。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种植面积扩大了,蔬菜产量增加了,菜价自然会下降。

  记者:夏季到来,本地菜占据市场份额逐步增多,今年的本地菜种植、收获情况如何?

  王会林:随着夏季的到来,本地菜占据市场份额逐步加大,3、4月份本地菜数量占市场的30%左右,5、6月份,份额达到40%左右,从6月份到10月份,本地菜产量达到最高值,从数量上看,基本能满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这时候也是我省蔬菜最多的时候。

  去年,我省将“菜篮子”生产基地向黄河谷地转移,现在,我省湟水河流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露天和设施蔬菜种植生产基地。此外,还有柴达木盆地等一些种植区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预计,今年蔬菜种植面积能够达到70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全省蔬菜产量预计能达到160万吨。再加上今年的天气雨水丰厚,适宜种植蔬菜,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今年我省蔬菜丰收已是定局。

  蔬菜丰收了,自然就提高了市场的供应能力。现在,我省蔬菜的市场供应量已经达到40万吨以上。等到10月底,随着露地蔬菜的成熟,还会有120万吨左右的蔬菜进入市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记者:部分种植户的蔬菜会遇到销路难题,为了保护农户利益,我省为本地菜提供了哪些销售渠道,效果如何?

  王会林: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流通环节非常重要,这既影响了农户的利益,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投入运营,在降低菜价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种植户送来的蔬菜只要检测合格,就可以进入专门设立的本地菜批发区。此外,今年西宁市还在已经建立50个蔬菜直销点的基础上又新增了30个蔬菜直销点。直销点与蔬菜基地相联系、少了多层批发的环节、准入门槛降低、收费减少,这些措施都在为降低菜价作贡献。

  记者:我省蔬菜自给率低,为了提高蔬菜自给率,省级财政大力支持设施农业,但有些农户选择在大棚中种植经济水果,为什么?如何让政府建设的温棚用到实处?

  王会林:农户之所以选择种植经济类水果,主要受到收益和种植成本的影响。因为种水果不需要农户每天进棚耕作,而蔬菜种植则需要每天耕作操心。与种植蔬菜相比,种植水果一次性投入大、后期管护成本较低、收益较高。到水果收获期,一个水果棚的收益相当于两三个蔬菜棚的收益。

  为了引导更多农户种植蔬菜,去年农牧部门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从去年起,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各类温棚一律种植蔬菜。近年来,政府建设温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百姓基本的吃菜问题,如果农户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有违政府财政资金投资的初衷。

  记者:本地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但一些菜农反映地头菜难进批发市场,为什么?

  王国平:作为商务部门,我们的主要职责在于保供应,就目前西宁市人口和规模来说,各类产品的供应量充足,即使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也能在国家日渐完善的应急体系下确保供应。

  本地菜难进批发市场的情况在原来的海湖路批发市场的确存在。原因是一些菜霸菜贩子几乎垄断了每一种蔬菜。本地农户种植菜量少,拉着车到了批发市场后,就会有菜贩子、菜霸强行拦截,以他们认为合适的价格收购后进入批发市场。

  现在,蔬菜集散中心建成,专门为本地菜设立了销售通道,本地菜农可以直接把自己种植的蔬菜拉进去卖。但是,菜贩、菜霸垄断的现象是否得到根除,还不能下定论。去年,省工商局联合公安、商务很多部门集中打击过菜贩、菜霸,要想彻底根除这种长期形成的固定势力还存在一定难度,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我们正在准备一个针对本地菜进入批发市场情况的调查,日后将详细了解确切的情况。

  记者:市民反映菜价高,菜农又觉得自己没挣到钱,菜农收入与菜价涨幅不成正比,为什么?

  王国平:商品总体价格高是一个现状,再加上西宁市是一个输入型城市,面临的情况是“买全国,卖全省”,我们组织来的商品不但要调运到各个州县,甚至还会调到西藏。在整个过程中,运距就是导致价格走高的原因。外地菜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我省,运输成本、蔬菜损耗就推涨了零售价格。本地菜种植规模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种植成本高、损耗大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费用。例如,一斤白菜的批发价为5毛,运到农贸市场的损耗为50%左右,商户要想不亏钱,零售价至少在一元以上。我们本地菜大多以温棚种植,各项成本都高于外地大规模种植成本,所以,成本问题是蔬菜价格高的根本原因。

  菜农之所以感觉挣不到钱,除了种植的高成本之外,还有盲目跟种的原因。如果一种蔬菜在当年的卖价高,第二年许多菜农就会盲目种植,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价格降低,卖不上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