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丝绸之路将给青海带来什么

19.06.2014  11:51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能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副省长马顺清: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大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久之功,我们要放眼长远。目前,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深层次的交流、交融、交往要在拓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实际上,我们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早在古丝绸之路时就有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将大大加快交流与合作的步伐。比如民间交往,有想法在土库曼斯坦修建撒拉族集市,目前还在商谈中,这自然会给老百姓带来福利。另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五通”的推进,能调动自身动力,加速内部发展,这也是一个老百姓不断得实惠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放眼全球,长远谋划,谋定而后动。这是接下来十年、二十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要做的工作,涉及众多领域,我们不搞短期行为,要循序渐进,实现优势互补。

      我相信抓住这个机遇,未来青海一定大有可为。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难度大吗?如何融入?

      副省长马顺清: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战略机遇,我们要找准定位,把握好合作领域,官民并举,先易后难,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要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密切民间往来,加强人文领域合作。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文化相近,70%的语言相通,我们应该打好“走亲戚”这张牌,加强民间交往,密切与中亚国家的沟通和合作,以文化牵线,实现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其次,结合中亚国家特点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对外开放贸易要先行,比如中亚国家以畜牧业为主,我们可以加强有机畜牧业领域产品的研发;比如中亚国家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分布广,土库曼斯坦拥有200亿吨钾盐,而我们有一流的开发水平,在这个领域我们也可以加强合作。

      再次,实现“五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要互联互通。“五通”指政策、贸易、道路、货币和人心互通,而道路是互通的优先领域,我们马上要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的铁路,还要修建西宁至新疆的高速公路,也计划尽早开通西宁至中亚地区的航班包机。这是硬件方面的努力,在软件方面,我们也要统一运输机制,形成统一的运输规则。

      另外,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的组建。在参与中,青海应该有积极的作为,将人民币带到中亚,实现货币流通。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起到多大作用?

      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青海地处内陆腹地,既不沿海也不靠江,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始终处于末端,尽管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对藏区的扶持大大地带动了我省经济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特别是开放型经济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未来我省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去年,我省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21%,但从进出口及外商投资金额总量来看,排名位于西北五省区末端,要实现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必须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我省与中亚各国的全面开放和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扩展对外开放的内涵和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体,才能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我省提供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向西开放的新局面,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空间,引导多领域合作和投资,推进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提升我省旅游品牌有何帮助?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自沿:青海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地和世界高原种质基因库;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

      被学者和专家认可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伏羲城)、青海湖、都兰、敦煌……尽管沿途景点特色性强、差异性大,但地域限制削弱了吸引力和知名度。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强我省与省外及中亚国家的合作,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依托,确定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推出旅游精品线路,融入民族风情与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丝绸之路青海段的内涵,将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形成旅游产品网状融合。并以此为支撑,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沿途旅游业发展,确立丝绸之路青海道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形象和地位。

        选自  2014.06.11日 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