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相生,贵山贵水更贵德

05.04.2016  09:35

   今日视点

  说起贵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清清黄河水。

  九曲黄河,顺流而下,留在贵德的便是“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神韵。

  毋庸置疑,水是贵德旅游的灵魂。但如今,贵德的旅游形象并不仅仅是“天下黄河贵德清”,至少在青海,人们去贵德又有了新的由头——看花、品梨、赏舞……

  “你生在九曲黄河的丹霞山,绽放出芳菲的人间四月天。漫天里的那个雪花呀,就染得东山里的烟云,变成了吉祥的哈达,消融了古雪唱出了春色满园的一个家。”这是藏族知名歌手琼雪卓玛唱给家乡的歌曲《梨花赞》。

  正是春暖花开时,贵德县敏锐地踩踏着春的节奏,梨花、桃花、杏花……次第绽放,引来游客纷至沓来,贵德旅游也正在各方的培育下四处飘香。

  这是造物主的恩宠,在母亲河的臂弯里,贵德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生态优良,是全省瓜果之乡、粮食主产地之一,农业种植成为旅游业沃土,旅游产业正在芬芳田野里熔铸延伸。

  从立足生态的观光农业开始,贵德旅游正在多元融合中茁壮成长。

   花开贵德:

   满园繁花似锦

  清明时节,青海多地的天气还有些微冷,但此时的贵德,已是百花灿烂争艳。

  行走在贵德,天色湛蓝,仿佛油彩绘就,幽静高远,举目望去,远处山峰白雪皑皑,在阳光映照下刺目耀眼;近处道路两旁的梨花、桃花、杏花争相“出墙”,俨然是花的世界。

  但说起这“千树万树百花盛开”,贵德当地人也有一段独特的记忆。

  作为瓜果之乡,几年前,贵德梨远近闻名,但后来因为市场等多种因素,因为梨卖不上钱,很多人便开始砍树。

  市场的手无形却有力,正当大家觉得梨树无大用时,一场场梨花节,一次次融入旅游的深度开发,挽救了万千梨树,也让很多果农们看到了新的致富途径。

  “以前农民们纯卖一颗梨也就1元钱,现在把观光旅游等算进去,一颗梨的价钱能达到10元钱,这就是旅游的效益,融合的功劳。”贵德县旅游局局长马敏勤说。

  梨花突围了,给贵德旅游带来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成功实践。于是,贵德县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花为媒,从单一的梨花、桃花、杏花等发展到新奇品种鲁宾花、薰衣草、玫瑰等的种植,如今的贵德已经拥有了50多种花卉,在道路两旁、小巷内、农家院落我们几乎处处都能看到鲜花绽放。

  贵德的花,无所不在,无处不开。

  贵德的旅游开发理念也在悄然改变。

  为了延伸花卉产业链条,贵德将薰衣草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93.3公顷扩大到133.3公顷,在薰衣草中提炼精油、香料,从而转换成旅游商品,供游客选择。同时,将单一的“软儿梨”研发扩大到各式多样的“梨宴”,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餐桌。

  为了支持鼓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为旅游服务,贵德县在现有的“农家乐”基础上提档升级。同时,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特色产业,催生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4家现代农业生态园,今年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贵德的土地已成为旅游业生长的沃土,农业种植转换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又转换成旅游产品,贵德旅游市场在融合中更加繁花似锦。

  以花为媒,如今,游客来到贵德,可以住黄河边的海景房,吃到农家“原生态”的农家菜,体验水果蔬菜采摘,观看贵德文艺节目……体验慢节奏休闲式的旅游生活。

  花开贵德,不止是我们看到的鲜花盛开,更体现着贵德旅游业纵深融合发展。

   清清贵德:

   贵山贵水更贵德

  “贵德与水有缘”,这是来过这个地方的人最深的印象。

  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同志在视察贵德时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一语道破了贵德黄河的神韵。而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贵德旅游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其中,不乏承办黄河文化旅游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主题音乐会和承办国际冬季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等重大文体活动。

  “黄河水车以古朴典雅的造型,在见证了贵德悠久的开发历史和昭示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的同时,强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马敏勤说。

  美丽贵德,其内核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重要的是博大而多元的文化之美。

  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传承和沉淀中,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贵德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这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境内长达74.7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段的贵德,黄河文化独具风采。

  为了充分打造黄河文化,贵德县以“感恩黄河,祈愿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和谐繁荣”为创意,在黄河南岸修筑了中华福运轮景区。

  如今走在贵德街头,各式的农家小院成为亮丽的风景,利用文化旅游资源,该县很多农牧民搞起农家乐,实现致富。

  秉承父辈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回族老板马化武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也是该县农家乐协会的理事。他告诉记者,现在贵德注册的农家风情园有三百多家,正式营业的达到两百多家,农家乐已成为宣传当地旅游文化和美食的重要窗口。

  “依托贵德旅游资源,我们清真餐饮业也蓬勃发展,说明了伊斯兰‘以养为本,以洁为要,以德为先’的清真饮食文化得到更多民众认可。”马化武自豪地说。

  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唯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在旅游者心中镌刻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贵德,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下,在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贵德县一方面以项目为支撑,实施了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世界最大的转经轮等一批集特色建筑、文化、旅游、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携带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不断彰显贵德旅游的独特魅力。

  尤其今年以来,贵德县旅游项目建设早春就掀起建设新热潮。

  为全面保护开发贵德古城核心景区,挖掘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规划建设面积约25公顷、总投资4.92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近日正式动工建设,这是贵德县文化旅游事业长足发展的新标志,对贵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另一投资三千余万元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贵德县旅游观光塔项目,也开工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贵德旅游形象和品位,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快全省旅游开发示范区建设,有力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还有,经过两个月的修缮、备受游客关注的“中华福运轮景区”也定于2016年4月9日“黄河文化旅游节”期间正式向广大游客开放。

  而从“梨花艺术节”到“黄河文化旅游节”,节会名称的变化,也深刻折射出贵德旅游持续加大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让多彩的文化入住农家乐,让传统的‘非遗’文化进景区。”贵德县旅游局副局长秦玉兰介绍,为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贵德县努力促成农村土菜大餐与文化大餐配套“上桌”,全县组织了30多支文艺队,编排了具有贵德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走进52家三星、四星级农家乐演出,让游客在品尝农家菜的同时,享受乡村风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则柔藏舞,在黄河岸边翩翩起舞。《鹿舞》、皮影戏、老年艺术团、秦腔艺术团等民间曲艺开始进入景区展演。黄河奇石、布贴画、藏蜜、毛腊枕头、羊皮画、藏绣、铜佛像、安多手工制品等十余家企业经销商入住景区景点。

  今年的黄河文化旅游节上,油画、摄影、书法等大型文化展会,车展、篮球、射箭、青年歌手大赛、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将携“文化风”而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相融生辉,相融而进!在融合中,找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结合点、核心点,不断提升旅游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贵德,将成为承接省会西宁、辐射青南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商贸流通、游客集散中心。(张海虎)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