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十二时辰】未时:他们是“追光者”

22.08.2019  09:10

生产车间。摄影:  韩晨琛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1秒时间,能干什么?

  可以生产3张太阳能电池片。

  在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101厂房,数台智能机械臂的操作下,24小时生产24万片电池组件的数字,正在被厂里的“追光者”们努力提升。

  8月20日,13时12分,简单吃过午餐后,西宁太阳能公司电池分厂负责人高艳飞戴好安全帽,匆匆忙忙赶到新厂区的现场,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调试设备。

  “我们有份大礼要送给青海。”带着一脸神秘,高艳飞不时向南面眺望。眼前这位80后大男孩,从事光伏事业已有十余年。2012年底来西宁后,他就一直扎根高原,默默在光伏产业一线奉献。

  新厂区的设备调试告一段落后,13时40分,高艳飞从办公室取上口罩、大褂、鞋套,穿戴整齐,快步奔进101厂房。

  青海光照资源位居全国第二,太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因光伏产业如“雨后春笋”在青海大地上崛起,从多晶硅制造到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再到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一体,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发展形成了光伏全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上,像高艳飞一样的数千名“追光者”,用汗水和泪水,打造出特有的青海模式。

  高艳飞所在的黄河公司光伏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率先在国内打造了从多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运行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青海光伏电站开发的主力军。

  “我每天要分好几个时段来车间认真查看,头顶上的排管、脚下的布线、机器上的运行指示灯、不同批次的样品、当日的物料储备等等。”高艳飞进入插片间后,仔细查看设备触控屏上的各项运行参数、报警记录。

  高艳飞的另外一名同事,高级研究员郭永刚也是位80后。比起高艳飞全盘管理电池车间,郭永刚的工作技术性更多一些。

  “在研发阶段,我们很多时候都顾不上看时间。”郭永刚说,光伏产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提高转化效率是行业竞争的立足点。

  作为研究员,他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们通过研究电池结构和优化工艺技术参数,分析工艺过程中的各项测试结果,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的热氧化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电池表面的钝化效果,提高电池的量产转化效率。

  14时50分,接近采访尾声,高艳飞向我们揭开谜底:这份送给青海的礼物,是即将投产的国内首条量产效率超过23%的N型IBC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这是国内第一条低成本、大产能、转化效率大于23%的高效IBC电池组件生产线,经济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很快,这里将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光伏智能制造厂,标志着我们向高质量、高效率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领域又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拿起一张薄如蝉翼的电池片,高艳飞眼中充满期待。

  【记者手记】

  比起大众熟知的职业,“追光者”们所付出的鲜为人知。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而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为了提高发电量、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光伏的平价上网,让青海老百姓用上更加超值的绿色电能。如今,青海光伏产业正厚积薄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元素”在我省不断落地开花,完善的产业链不仅带来产业集群发展,也标志着我省正在向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