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份量 “含量足、价值高”(65条)

08.03.2018  14:20

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是我省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实践成果,对全面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青海部分范围涉及我省2市3州,共计19区(县),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57%,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72.05%,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7%;甘肃部分范围共计22区(县),常住人口占甘肃省人口的29.21%,经济总量占甘肃省的42.23%,面积占甘肃省面积的9.57%)。规划文本中青海份量“含量足、价值高”,一批事关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13条)、重大工程项目(27条)、重大利好政策(19条)和重要协同发展机制(6条)纳入规划,将为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更有效的举措,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重大发展定位(共计13条)

(一)战略定位

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建设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

1.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 依托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城市群内群外生态联动,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 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的城镇,进一步发挥维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3. 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 重点面向中西亚和东南亚广阔市场,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文化交流,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

4. 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挥产业基础较强和资源禀赋优势,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的支撑作用。

5. 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 。加快建设沟通川渝滇黔桂的综合性通道,积极推进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强化兰州、西宁的综合枢纽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6. 黄河、湟水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7. 西宁辐射服务西藏新疆、连接川滇的战略支点功能更加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

8. 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9. 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空间格局

加快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周边节点城镇,构建“一带双圈多节点”空间格局。

10. 建设兰西城镇发展带。 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重点,打造城市群发展和开放合作的主骨架。

11. 构建西宁 海东都市圈。 以西宁、海东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提出加快壮大西宁综合实力,完善海东、多巴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稳步增加城市数量,加快形成产业错位分工、融合互动、相互支撑的都市圈。

12. 强化海北、海南、黄南州府县城多节点支撑。 推进沿黄快速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在黄河沿岸发展库区经济。强化海南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海北、黄南对周边地区脱贫攻坚带动。

13. 支持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 积极将共和、同仁、贵德、海晏、民和、互助、湟中培育成新兴城市。

二、重大工程项目(共计27条)

(一)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 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3. 环祁连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

4. 沿黄河地区综合治理工程。

5. 共和盆地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6. 实施青海湖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7. 实施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8. 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9. 黄河干流、湟水、隆务河等流域综合治理,龙羊峡等水库及湖泊、湿地保护工程。

10. 以西宁、海东等城市为重点,实施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11. 湟水流域主要铬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工程。

12. 以西宁、海东等城市为重点,实施固废危废处置工程。

13. 在黄河干流、湟水河沿岸、环青海湖地区以及城市、县城周边村庄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4. 青藏铁路扩能改造、西宁—成都、格尔木-成都、西宁—玉树—昌都铁路。

15. G6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G0612东延至乐都、G0611同仁—塞尔龙等国家高速公路新建项目。

16. 以西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加快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青海湖等支线机场以及一批通用机场,完善西宁站、西宁(货)区段站,在西宁、海东等地新建一批客运站和综合客运枢纽。

(四)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7. 建设海南州水光互补示范基地。

18. 建设青海共和—河南驻马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青海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

19. 在西宁、海东推广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开展高寒地区温室大棚和太阳能光伏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20. 配套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海南哇让开工建设。

(五)信息化建设工程

21. 加快“云藏”搜索引擎项目建设。

22. 推进西宁数据灾备中心建设,

23. 建设西宁大数据中心和海东云计算中心。

24. 加快西宁、海东等信息惠民城市建设。

25. 推动西宁、海东智慧城市建设。

26. 支持尖扎、同仁数据中心及相关云服务平台建设

(六)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

27. 加快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黄河干流防洪、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

三、重大利好政策(共计19条)

(一)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构建“一带三廊两屏”生态安全格局。“一带”即黄河生态保护带,“三廊”即湟水河生态廊道、大通河生态廊道、青海南山-拉脊山-积石山山地生态廊道。“两屏”即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中提出“一带四廊三屏”,其中我省占到“一带三廊两屏”,甘肃占“一带一廊一屏”) 。实施以环青海湖地区、青海东部干旱山区、共和盆地、环祁连山地区、沿黄河地区为重点的“五大生态治理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规划提出“六大生态治理区”我省占到五个,甘肃占一个)

(二)打造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

1. 积极延伸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产业链,增强精品特钢研发生产能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2. 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锂电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

3. 打造新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光伏光热设备制造基地。

4. 打造特色轻工业和民族食品用品出口基地、建设高原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成西宁国际性“藏毯之都”。

5. 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6. 加快热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7. 加快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8. 深入推进西宁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

9. 支持西宁、海东承接东中部适宜产业转移,将兰西城市群整体打造为面向中西亚的出口加工和贸易基地。

10. 积极推动海东工业园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提升 “大美青海”等品牌国际影响力。

(三)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12. 打造兰州—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鼓励开辟西宁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班和货运航线。

13. 联合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

14. 打造青海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扩大丝路花儿等艺术节影响力。

15. 鼓励与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16. 支持青海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

17. 提高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大型活动知名度。

18. 支持两省研究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型展会。

19. 深化与关中平原、成渝等城市群合作,共同打造飞地园区,积极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移。

四、重要协同发展机制(共计6条)

1. 建立环境治理协调机制。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建设,建立环境预警协调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水文、气象、环境质量、重大污染源、环境违法案件等信息共享;推动重大项目环评会商、重大环境事故联合执法。

2.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 参照新安江等跨省河流保护模式,推进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建立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水电资源开发有偿使用、补偿机制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建设横向支持力度。

3. 建立公共服务协同共享机制 推进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支持跨地区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城市群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合开展明长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跨界重大遗产保护工程;联合承办一批重大体育赛事。

4. 建立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由单个城市向城市群协同治理转变;建立防灾减灾、重大突发事件防范预警、应急救援、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5. 建立一体化市场秩序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培育发展区域信用服务市场;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联合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6. 加快区域要素交易市场建设。 逐步实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探索开展资源性产品使用权跨省交易;合作共建一批重要的资源能源利用开发和储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