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08.10.2015  11:27

  青海新闻网讯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而地球表面约71%是水面面积,由此可见水生态系统对于地球和人类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省会城市,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境内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北川河、南川河、西纳川河等支流构成了全市的水生态体系。

  景观娱乐、净化水体、环境调节、水文调节、补充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构成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由此说来,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对于提升西宁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西宁市拥有水资源总量1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570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1/4和1/20,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湟水干流及其北川、南川、药水河、云谷川、西纳川、东峡河、黑林河等56条支流,构成了西宁市水系发育、河网密集的重要生态区位,这些河流和依其形成的众多水库、河塘及沼泽成为西宁市重要的湿地资源。

  据资料记载,在1965年以前,西宁、乐都等湟水流域可捕到黄河雅罗鱼、厚唇裸重唇鱼、拟鲇高原鳅等多种天然鱼类,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已经很难见到了,甚至在某些河段已经绝迹。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杨丽荣说,在西宁市13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劣于三类水标准的站点有5个,西宁市区和城镇下流河段水质较差。

  尤其是,湟水西宁段是黄河上游城市段河流的典型代表,具有半干旱高原区河流的独特性,干旱缺水、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质量不高仍然是西宁市基本水情,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一条河流,湟水西宁段供应着我省近40%的人口和22%的耕地用水,全省46%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在此。区域水资源十分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在农灌期间,大量河水被引走,致使局部河段水量锐减,水面明显变窄,水位明显下降,岸边带裸露,河流生态遭受严重影响。

  同时,河道改造过程中,由于只注重了河道排涝功能的发挥,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水体污染作为破坏生物链的一大杀手,水体水质对于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不可缺少;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西宁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特殊的水资源情势决定西宁必须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宁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薛林琳说,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吹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给西宁加快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力。

  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确定了建设“山清水秀、人民富裕、文明开放”的具有高原特色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

  积极探索半干旱高原水生态体系建设,以“治宁方略,水为大政”的发展理念,把水利发展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赋予了西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新内涵。

  治山、治水、治污……筑牢生态基础,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实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生态治理目标,西宁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生态保护工作。

  2014年,《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计划投资65.35亿元,涉及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水源配置、造林绿化等重点建设。

  争取资金1.1亿元,重点打造试点建设典型项目宝库河(黑泉水库以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努力把宝库河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带。以建设生态河道为中心,积极打造西宁“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启动实施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程和西川生态区域规划及《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绿色屏障规划》编制。

  持续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北川河城区核心段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努力推进北川、海湖、宁湖等6000亩三大湿地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新格局,为青海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奠定良好的试点基础。

  水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是建设美丽西宁的生命线所在。基于西宁市的基本水情和市情以及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提高西宁市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升西宁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品位,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引领我国西北半干旱高原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西宁市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极其必要和迫切。“以城区为重点,兼顾城镇,以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为支撑,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为助力,以先进特色文化建设为推手,点线面相结合、硬工程与软工程相耦合。”西宁全面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努力构建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实现“魅力夏都、美丽西宁”的建设目标,需要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河水清、两岸绿、荷叶田田、鱼翔浅底……”西宁美景若想变现实,严控污染入河是首要、严守生态基流是关键;把握因地制宜是方向;全民参与是支撑。坚决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西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西宁市特点和河湟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河段、典型区域推进生态护岸和亲水景观建设;在典型河段结合廊道、栈桥建设,修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提升品位。水是城市的命脉,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从一定意义上讲,西宁市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利用湟水和治理湟水的历史。

   西宁:日均出动洒水车辆58台  

  记者获悉,目前西宁市日均出动洒水车辆58台,对全市121条主要道路实施5-7次不间断洒水降尘作业,有效遏制道路扬尘面源。

  同时,西宁市大力规范渣土拉运行为,加强建筑工地、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建筑垃圾消纳场监督管理,督促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强化渣土车辆管控,对各渣土挖运公司车辆GPS运转情况进行通报。还加强对各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运行及扬尘防控工作的日常监管,对存在问题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建筑工地现场责令其整改。

    海东:查处违法排污企业318家  

  今年以来,海东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在污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湟水流域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环境执法监管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全市共排查排污企业325家次,查处违法建设项目8家、违法排污企业318家。

    西宁:拉网式整治127个村庄环境  

  今年,西宁市争取中央专项补助2420万元、省级专项6274万元,对全市127个村庄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

  对国省干线、兰新高铁等重要交通沿线84个村庄的垃圾死角、堆物废料和白色污染进行全面清理,清除各类垃圾、杂草杂物12.4万立方米,积极修复高铁沿线围栏等,安装了隔离护栏;修补路肩27.95公里,取缔简易洗车点66个,整体搬迁140余家汽车修理铺及5个集贸市场。在沿线村庄及农民定居点配备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组织三县申报了2个国家级生态村、44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在宁互路沿线、柴达木路等重点城乡接合部裸露路面敷设抑尘网22.25万平方米,粉刷沿街村庄墙体立面25处,拆除违章建筑14处。

   海东:集中整治105家采砂场  

  海东市今年以来对全市105家采砂场进行集中整治,依法取缔违规采砂场25家,规范采砂行为33家。对辖区水电站进行专项检查,完善了水电站清淤泄水的报批程序,杜绝了各类污染现象发生。积极开展汛期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并整顿河道内违规违法行为,确保了行洪畅通,维护水事秩序。同时,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为契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海东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城市水生态,一个紧迫而沉重的话题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有水则灵,有水就有城市的繁荣。水滋养着城市,并且凝聚着千古文化。

  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社会到生态环境建设,无一能离开水。城市离不开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水是城市的命脉,是发展之本,有水才有城。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水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市缺水更为突出,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北方地区部分城市,由于严重缺水,相当一批大中城市面临水危机。有人概括地形容城市供水情况:“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的成本越来越高。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西宁市,北川河、湟水、南川河于西宁城区汇聚为湟水干流,因此,看上去,西宁水生态系统足显优越。

  然而,西宁市拥有水资源总量1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570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1/4和1/20,基本接近国际上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地区标准,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基于西宁市的基本水情和市情以及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引领我国西北半干旱高原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西宁市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极其必要和迫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处于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的西宁,承载全省40%的人口,创造全省46%的GDP。素有“高原明珠”、“青藏咽喉”之美誉,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水是其独特自然景观、别具人文景观和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水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建设美丽西宁的重点。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从一定意义上讲,西宁市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利用湟水和治理湟水的历史。

  因此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西宁市强市之基、利民之本、兴市之要。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城市发展必须“量水而行”,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国家、城市和人民的安全。

  关注水,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城市的水问题,是一个十分紧迫和沉重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