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宁政办〔2016〕37号)

15.03.2016  19:23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张晓容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业经市十五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政府工作报告》连同计划、财政报告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7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25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长 张晓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圆满收官,西宁各项事业有了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西宁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三区”战略和市委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目标,经受住各种考验,付出艰辛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第一要务不动摇,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大台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跨过双千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9和2.9个百分点,是2010年的1.8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2万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6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4.9%,高于全国0.1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番,人均消费突破两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翻番,全市总财力突破300亿元,达到326.8亿元,年均增长23.7%。经济总量的扩大,夯实了“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建设的基础。

   这五年,我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9∶50.1∶46.0调整为3.3∶48.0∶48.7,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构筑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把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业在困难中保持年均17.4%的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世界藏毯之都”初具规模,特色生物产业日益壮大。新兴产业见事早方向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一批重大锂电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突破多晶硅冷氢化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区各企业拥有专利超过500余件,部分技术应用和单体技术装备跻身国内甚至国际先进行列。八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现代服务业成果丰硕。 夏都西宁”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塔尔寺荣膺5A级景区,高原旅游集散功能快速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3.4倍。引进浦发银行、广发证券等62家金融机构,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8%,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农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朝阳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枢纽建成投用,新华联、万达综合体等大型高端商业业态引领发展新趋势,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引领。 油料、蔬菜等优势作物种植比重稳定在75%以上,培育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2993家,全市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农村土地流转率20.1%。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连续保持在5%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45%提高到55%,夯实了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这五年,我们不断推动园区、城区、县域齐头并进,整体统筹谋划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下好园区、城区、县域发展“一盘棋”,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园区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开发区一区多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承载高端产业、集聚人才技术、极具倍增潜力的五大基地正在崛起,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 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区经济年均增长14.6%,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94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日益增强。城东区依托火车站改造带动建国路商圈建设,成为西宁对外开放新地标;城中区借助南川片区综合开发和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城区经济取得新突破;城西区借力海湖新区,促进服务业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城北区北川河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山水生态宜居区成效凸显。 县域经济速质双升。 立足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三县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3.2%。湟中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县域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塔尔寺大景区和多巴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大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东部新城、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湟源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和文化旅游名县,丹噶尔古城保护、大华工业园加快实施。

   这五年,我们努力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升级,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先后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城市空间优化拓展,内涵和品位提升引领蝶变。 发挥规划统筹作用,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建立了覆盖全域、市县一体、城乡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获得国务院批准。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建成128个“美丽乡村”,提前完成52.5万农业人口转户工作,城镇化率达到68.92%,“一核、三极、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城市建设规模空前。 着力实施“中疏”战略,“双增双减”取得新进展。建国路综合商务区建设,打造了城市东部新门户;新宁广场片区提升改造,构建了城市文化新高地;海湖新区成为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投资热土,铸就了城市新区建设的新辉煌。城市骨架不断伸展,启动南川片区开发,打造北川生态水城,建设西川片区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拆迁面积1642.26万平方米,是前十年的1.62倍,建成区面积增加37平方公里,达到118平方公里,总规确定的“两个中心,八个片区”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西过境、南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百公里绕城高速环线建成并免费通行,初步构建了“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新建果洛路等一批主干道路,新增市政道路78.77公里,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到7.8平方米。新开通公交线路32条,新购更新公交车1588辆,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排水干网34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4.5万吨。 城市管理成效显著。 餐厨垃圾处理“西宁模式”在全国领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3%。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全面形成,环卫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不足20%提高到49.1%。创模工作通过专家评审,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掀起热潮,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这五年,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不懈治山、治气、治水、治污,努力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建成北川、海湖、宁湖三大湿地,打造了“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实施天保、“三北”等工程,建成北山美丽园,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国家级名片。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主城区“煤改气”在全国北方城市率先清零,黄标车淘汰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 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实施引大济湟、防洪及流域管理世行贷款等重大水利工程,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国控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停改关产能落后企业30家,淘汰落后产能73.1万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36.86%,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4.9%以内。

这五年,我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大市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扶贫攻坚深入推进。 组织实施455个村整村推进、96个村易地搬迁等项目,五年累计23.88万名群众脱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6.3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就业水平显著提高。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5.18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荣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13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240元、154.3元均提高到550元。城乡特困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新建住房163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较“十一五”末增加5.5平方米。累计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7.26万套,解决8.3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是“十一五”的2.72倍。实施校安工程、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全面薄改等重大项目649个,新建改建西宁五中等城乡学校298所,办学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提前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我市高职教育的空白。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健全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78%,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医疗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新增医疗卫生机构327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费用由15元增加到45元。构筑了城乡居民常规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心系民生,坚持每年都办成一批惠民实事,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累计投入是“十一五”的3.4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五年,我们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拓宽视野、破解难题,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按照省委改革上走在前的要求,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打造全省改革高地。 全力落实中央和省上改革试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和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简政放权取得新突破。 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提前一年清零,行政审批事项总精简率达到71.6%,成为西北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出台了“权责清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五年新增市场主体6.5万户,是“十一五”末的1.8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推进PPP融资等多种方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青洽会、清食展、城洽会等会展活动,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45个,累计到位资金2518.6亿元,较“十一五”增加2.5倍。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新开通国际航线4条,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火车新站投用,西格复线、兰新二线通车运营,西宁进入高铁时代。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地区达到25对,实现了由传统内陆型向现代开放型城市的重大转型。

  同时,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等工作统筹推进,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双拥工作连续8年受到省级表彰,军地军民关系融洽和谐。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明显增强。认真开展“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活动,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监督,共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611件。气象、工青妇、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全面发展。全面完成玉树震后援建任务,做出了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在大事急事难事接踵而至的情况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艰辛探索和努力,也深化了对市情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深切地感到,必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南,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宁坚持好拓展好,确保西宁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三区”战略不动摇,按照“发展上做贡献,改革上走在前,稳定上做支撑”的重要要求,始终以生态文明优先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省上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不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不停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活力,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思路破解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必须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展现不甘人后、善作善成的精神风貌,不断激发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刚刚过去的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迎难而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上, 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31.62亿元,增长10.9%,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稳增长得到国务院表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8亿元,增长13%,超省定目标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一批大项目新项目相继建成和开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1.9亿元,增长1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2%、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5%,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转型升级上, 从调存量和优增量两方面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动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和23%,高于全市工业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近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11.3%和23.4%,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7.5%,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 城乡建设和生态上, 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启动多巴新城总规、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功能区建设规划及城市绿芯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北川河综合治理核心区基本建成。启动“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按照系统化解决、综合性施策的思路制定出台了六大行动方案。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持续推进大气污染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6%。 改革开放上, 医药卫生等上级试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简政放权成效显著,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运行。成功举办光彩事业丝路行暨2015城洽会,与浦东、青岛等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同比提高15%。 民生福祉上, 6大类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4%。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82人,当年脱贫4万人。社保、住房、稳价、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市民。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特殊关怀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干部苦干实干、默默奉献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宁企业,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宁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西宁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不协调、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艰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管理任务依然繁重;政府效能、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科学谋划“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本次大会审查批准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这里简要说明如下。

   (一)编制《纲要(草案)》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全面贯彻了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纲要(草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到重点任务,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二是 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纲要(草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市委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确保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三是 贯彻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纲要(草案)》紧扣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厘清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聚焦突出问题,明确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措施。 四是 贯彻落实好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要求。《纲要(草案)》注重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项目支撑。

  根据市委《建议》,《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强调要坚持民生为本,增进福祉;坚持做强西宁,服务全省;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五化”同步;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保障。

  《纲要(草案)》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其中导语和第一、第二章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总结和评价,分析“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总体形势,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至第七章构成第二部分,分别对应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我市分别实施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进行阐述和部署。第八章和结束语构成第三部分,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规划执行力。号召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纲要(草案)》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不断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 131 总体要求,实现“ 12315 总目标,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 一个率先”,即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市“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大局。“两个转型升级”,即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是西宁“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路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分别体现了“在转型中发展”和“在发展中转型”的思路,两者共同构成了西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两大支柱。“三个示范基地”,即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示范基地,体现“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意识。“一个城市窗口”,即打造展示青海精神高地内涵的城市窗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体现西宁的城市“软实力”。“五个排头兵”,即争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公共服务、加强法治建设的排头兵,体现西宁在全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了西宁的责任担当。

  同时,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据此,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4大类28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4项,约束性指标14项。在指标体系设置上,我们比国家多设置了5项预期性指标。主要是充分考虑我市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强调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外开放、追赶发展等方面的紧迫性,对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纲要(草案)》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若干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左右,人均生产总值提前超过一万美元,这就要求今后五年的年均增速需保持在9.5%左右。一方面,从潜力上看,综合各方面测算,西宁在“十三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为9%-10%,我们按照中间值来安排生产总值增长指标,既可能、也比较合适。另一方面,从支撑上看,综合对一产二产三产增长潜力和条件的分析,三次产业的增速,可以支撑9.5%左右的增长。这样安排,有利于正向引导市场预期,特别是有利于支撑全省经济增长、为我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大空间。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围绕实现“12315”总目标和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纲要(草案)》提出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 强化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 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三是 强化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四是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五是 强化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六是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规划执行力。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凝聚着社会各方的智慧,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要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携手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

  三、打好实现“12315”总目标第一仗,奋力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决胜要有决心,开局重在开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 131 ”总体要求和“ 12315 ”总目标,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履职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9.5% 左右,新增城镇就业 3 万人,农民转移就业 32 万人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 75% 以上。在完成上述目标基础上,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剩产能和商品住房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做好今年的工作,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 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关系。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空间,夯实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不能纠结于“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避免盲目追求速度造成新的结构失衡和包袱。 二是 传统动能提升与新动能成长的关系。既要稳住传统动力,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提高城镇化质量,更要把握发展大逻辑,主动引领新常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三是 稳步开局与增强后劲的关系。既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定力、未雨绸缪,不为一时的经济波动而忽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抓住牵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环节,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保持经济稳中向好、行稳致远。

  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为建设“幸福西宁”夯实物质基础。 围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培育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体系,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作用。 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60%,是需求侧当之无愧的主动力。必须坚持投资拉动不松劲,抓好市级177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优化投资结构。 调整优化投资特别是公共投资结构,投向涉及公众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产品领域和外部性比较明显的领域,更多投向科教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住房保障、生态环保、交通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增长点领域人才培养、顶尖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 狠抓重点投资。 全力稳定工业投资,围绕锂电、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力促签约招商和技改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实现工业投资525亿元,增长5%以上。加快海湖批发市场、建国路、门源路等片区储备土地出让进度,积极推动绿地、碧桂园、红星美凯龙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完成房地产投资322亿元,增长15%以上。全面开工建设西城大街和峡口路高架、昆仑大道西延、凤凰山路、南北高速下线口等重点项目。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批,年内开工建设1号线。力争基础设施投资达到318亿元,增长20%。发挥好民间投资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能。创新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破题。 强化项目保障。 落实重点项目调度管理制度,强化协调衔接,主动跟进服务,加快项目土地、规划、环评审批进度,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将道路建设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凤凰山路、湟岸巷、曹家寨等重点片区拆迁进度,完成年度土地储备和供给任务,着力解决土地制约。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围绕推动服务、信息、绿色等六大领域消费,大力发展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促进旅游消费。 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旅游名城、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青藏高原国际旅游服务基地目标,加大重点景区开发力度,加快建设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丹噶尔古城二期、以西宁为起始点的自驾车营地,积极推进博物馆群5A级景区创建工作,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促进健康养老消费。 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集中改扩建和新建一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产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全覆盖。 促进住房消费。 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大对农牧民进城购房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展物业服务提升年活动,通过严格监管、满意度评价、收费与服务质量挂钩、品牌企业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促进信息消费。 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推进物联网终端、智能终端在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增强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紧抓国家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找准五大支柱政策与西宁实际的结合点,落实好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力争用3到5年时间,彻底改变产业偏粗偏重偏短的状况,闯过结构调整这个转折关口,完成一场深刻变革,开创西宁发展新境界。 一是去产能。 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引导和倒逼落后、过剩产能退出。逐个分析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主动出手,抢占先机,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综合施策盘活一批企业,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加快黄河再生铝等一批企业的重组力度。妥善解决人员安置、债务负担等问题,防范引发社会风险。 二是降成本。 着眼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金、要素成本,制定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减库存。 在消化房地产库存的同时,积极消化有色、化工等行业产成品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四是增活力。 培育若干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并发挥其对所处行业的整合和带动作用,注重支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强对困难企业的帮扶。 五是防风险。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做好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防控政府债务风险。

   发挥好财政和金融的支撑保障作用。 围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国家试点项目,加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争取力度,确保全年专项资金总量增长20%,着力做大财力总量。实行部门专项经费零基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继续深挖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保民生、办大事。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设立产业引导、基础设施等投资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市属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市级政策性信用担保集团,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拓展企业上市、企业债券、股权交易等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亿元以上,增长15%。

   (二)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幸福西宁”增加实力。 坚持在转型中发展,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加力增效,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新的增长点,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布局、集约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着力培育增长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多巴城市副中心、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3个增长极和拓展宁大北川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多沙沿湟现代服务业经济带、鲁多—西塔沿线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带等3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的要求,加快编制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东川、南川、城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甘河和北川高新技术区、大华等6个先进制造业组团,加快形成建国路—大什字—商业巷综合商贸、海湖新区高端商务和现代金融、城北科教创新服务、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北川特色口岸综合服务、多巴文体商旅物流、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丹噶尔历史文化旅游等8个现代服务业板块,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力促工业转型升级。 西宁的跨越发展,关键在产业,核心是工业。必须更加重视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11%,新兴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做优存量强基础。 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加大技改力度,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提升传统产业,启动实施桥电压小上大等199项技改项目。稳定电解铝行业生产,推动高端铝材、铝镁合金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提高铝水就地转化率。铁合金行业全面启动热矿炉向大型自动、密闭节能化方向改造。钢铁行业扩大高性能轴承钢、高强度钢筋等高端产品规模。水泥行业推进余热利用、富氧燃烧等技术推广应用,扩大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生产规模,支持发展高标号水泥构件产品。藏毯绒纺行业加大产品研发、国外市场拓展、个性化定制等力度,提高产品档次。 做大增量强实力。 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基地,实施正极材料、锂电池隔膜、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项目,加快构建锂电全产业链。启动单晶硅切片、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推动光伏产业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促汽车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石油机械生产等项目实施,加快形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强化培育添活力。 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新培育规上企业不少于20户。落实“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和“轻工业提升工程”,全面推动88户轻工企业扩能增产,助力全市工业稳定增长。继续开展干部入企服务,落实市场主体发展倍增计划,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发展、提高,增强稳增长政策措施针对性,提高企业投资信心。 产城融合聚合力。 支持开发区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路子,优先落实用地指标,大力支持园区征地拆迁、拆违打非等工作,加快园区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进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推进产业园区向宜业宜居的功能性产业城区转型,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全市经济贡献率。

   聚焦特色、品牌推动,打造现代农业新优势。 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以增加“菜篮子”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原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全力推进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创建湟源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湟中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西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油、果蔬两个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停止在川水地区批建高密度集中圈养式养殖场,实施养殖业出川上山,两年内完成湟水河两岸养殖企业搬迁工作。围绕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农民合作与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链增值更多的留给生产地和农民。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多种形式的农牧业规模主体倾斜,专项资金以股权方式投入农业经营主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用资本杠杆助力品牌农业,着力构建多元化的资本股权纽带体系。加强乡镇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六类”产权确权发证,构筑县乡综合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进“金穗服务惠万家”,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更高效。 申报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狠抓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制造业企业中营销设计等服务业的剥离,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大本土电商企业扶植力度,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城西现代金融聚集区建设。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更便民。 加强商贸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银行网点、零售药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构建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为主体,社区便利店和蔬菜直通车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高端商务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海湖新区、建国路、水井巷等高端特色商贸圈,推动万达广场、丝路风情街等高端项目早日开业。

   集聚要素、科技引领,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青大科技园建设,组建锂电、光伏、生物医药、镁铝合金等产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把技术创新重点从单个企业转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上,增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研发测试、生产装备、创新孵化等资源。建好用好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城北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鼓励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全市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加大创投、风投等基金对科技型公司的支持力度,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培育认定科技型企业20家,科技研发中心10家,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700件。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启动“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加快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三)全力推进城市转型升级,为建设“幸福西宁”构筑载体。 坚持“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艺术与技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关键环节,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品位好、品质好、品评好”的城市。

   统筹协调不失衡,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把城市空间重构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点,坚持绿色为芯、双城联动、生态环抱、组团发展,加快形成以200平方公里城市绿芯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主城区、多巴城市副中心为“双城”,南川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区、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聚集区、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川新城为功能组团的“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打造西宁发展新版图。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充分发挥县区竞相发展的积极性,突出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加快推进市域周边成熟地区快速城市化。着力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按照小城市规划标准提高三县县城建设水平,加快重点特色镇发展,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规划引领不动摇,塑造城市特色新风貌。 引入城市美学理念,补充完善涵盖全域的各类专项规划,促进“多规合一”,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的高标准城市规划体系,切实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让城市有根、有魂、有魅力。编制完成《西宁市城市建筑风貌导则》,从自然风貌及其意境中寻找西宁城市特色的本底,结合西宁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特点,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大气、质朴、雄浑的河湟文化特色,在城市布局上注重顺应自然、彰显生态山水意境。聘请国内知名设计院和大师级设计师主持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和重要建筑设计,打造一批具有时代风格和鲜明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强化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审批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作用,切实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随意变更。严格执行“双增双减”,从严控制高层住宅密度、数量。

   夯实基础不松劲,创造优良人居新环境。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全面推进“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综合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建设94条276公里“外环内网”道路,加速形成“四横十五纵一环”主干路网体系,力争三年人均道路面积由7.8平方米提高到13平方米。加快建设市域“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在建成100公里内环高速的基础上,启动建设连接23个乡镇的市域高速中环,连通城市新空间,带动重点区域快速发展。加快城北等三个客运枢纽站场及15处公交场站建设,新(改)建公交港湾60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新增公交车辆298台。改造建设311处公共临时停车场、11380个泊位,年内投入使用,力争主城区停车难问题有所缓解。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健全应急指挥与处置、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软件系统,建成公安交警智能管理平台和交通运输智能管理平台,全力规范交通秩序,倡导市民文明出行,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河道治理、道路整治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今年完成泉湾路等4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破解“马路拉链”难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雨水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围绕城镇构筑生态屏障、惠及群众建设园林绿地、服务通道提升形象,全力开展“美化家园”全民绿化行动,改造提升城区景观,全面开工长青园、人民公园等增绿亲水工程,建设城市滨水景观,打造水清岸绿、亲民休闲的生态河道,再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

  各位代表,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把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建设的更加贴近市民,亲近群众,使之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幸福西宁”!

   强化管理不懈怠,全面提升城市新形象。 深化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科学合理划分市、区(县)、街(镇)三级城市管理职责,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综合设置管理执法机构。以“执法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权责统一、集约运行”为目标,构建以街(镇)为主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合理划分各级管理职权,将城区环卫保洁、市场秩序监管、违章建筑管理、违停车辆管理等职能下放至街(镇)。整合环卫作业、绿化养护、道路管护、河道管理等职能,建立市政公用一体化管理养护服务模式。调整优化执法力量,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推进综合执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经验成果,深入开展“一城为总、多城联创”活动,实施“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行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提升行动,提升主次大街、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城市出入口、景区景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治理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河道沟渠、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环境卫生问题,加强公共厕所、垃圾分类试点和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市政设施、建筑立面、绿地景观建设管理水平,规范报刊亭、公交候车亭等“城市家具”设置,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大力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市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市民行为文明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为建设“幸福西宁”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打造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社会服务云三大平台,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努力为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

   (四)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幸福西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生态文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示范基地,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加大对周边森林、河湖、农田、湿地等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的城市生态屏障,启动绿芯森林公园建设,完成南绕城高速公路景观等绿化工程。抓好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建设,申办中国(西宁)园林博览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第五、第七水源地等水源保护省级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全覆盖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主动开展生态环保大检查,积极整改主要道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及农村综合环境、工业园区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态环保问题。

   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完成5000辆黄标车淘汰和119蒸吨燃煤锅炉改造任务,强力推进桥头铝电烟气脱硫、祁连山水泥粉尘治理等15个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从严控制渣土作业、道路、裸露地等扬尘污染,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持续推进湟水流域污染治理不放松,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推进三县、甘河东区、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第六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全面推进村级保洁制度,实施农村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启动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

   推动低碳循环绿色发展。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降碳行动,实施东川、甘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甘河工业园低碳示范试点工作,在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开展专项对标活动,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减排技术改造,实施70个节能降耗技改项目,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以上。

   (五)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建设“幸福西宁”的价值取向。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努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动态管理,今年确保80个村整村脱贫,2.6万人提前脱贫,为“十三五”时期提前实现整体稳定脱贫赢得“开门红”。全面实施“八个一批”扶贫攻坚专项行动,确保年内完成1000户、4000人搬迁安置,劳动技能培训11000人,为贫困村群众免费提供15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37个贫困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大城市贫困群众帮扶力度,统筹抓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保、物价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力以赴增收富民。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增收政策,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做好园区、建筑业等用工对接,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发展特色高效品牌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更加注重增加二、三产非农经营性收入,着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产业增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发挥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完善劳动者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完善对就业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完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加大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创业型社区、创业型城镇。

   更加关注社保托底。 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成社保卡发行发放任务。整合临时救助、财政扶贫和社会捐助资金,建立贫困家庭高等教育全过程资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对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燃眉之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确保城乡特困人员都能获得救助供养服务。制定三年计划,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完善和提升小区配套设施,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重视公租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分配入住进度。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启动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继续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大财政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的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完成103个农村幼儿“走教点”改造和2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绝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推进创伤急救、眼科、妇幼保健和中西医康复等特色医疗项目建设。加快城区二级医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下沉医疗卫生资源,让每一名群众享受更加方便公平的医疗服务。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启动湟中民族风情园、城西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着力办好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穿越丝路国际徒步节等活动。

  多措并举稳控物价。 加快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期和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加强与三县蔬菜基地对接,拓宽地产蔬菜销售渠道。发挥国有农产品控股公司引导作用,建成150个社区平价便民店,国有企业蔬菜供给能力达到40%。加快建设“西宁阳光物价网”,让群众及时了解全市物价信息,着力做好平价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市场投放,确保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

  全面强化社会治理。 坚持安全第一,健全城市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平安西宁,实施警力配置和社会治安评价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整改隐患,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力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创新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建设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示范基地。

  各位代表,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价值取向,确保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保持在80%以上,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和依靠,继续办好十大类40项民生实事,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深化改革促开放,为建设“幸福西宁”提供动力源泉。 突出特色抓改革,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改革高地。

   简政放权要提高实效。 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廓清权力边界,管住权力任性,防止乱作为;严格落实“责任清单”,明确肩上责任,管住权力懈怠,防止不作为。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局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要件,打造“模块化”行政审批模式,加强与上下级和平级部门的协同联动,建成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保证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凸显实效。努力营造“亲商爱商”社会氛围和营商环境。改进县区级审批薄弱环节,解决好“放下来、接不住”的问题。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半年全面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和公车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加强农村宅基地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国家重点改革任务和创建省级生态县、支农资金切块下拨等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创造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结合市情探索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我市改革创新步伐。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引进优秀人才,配强领导班子,提高资本效率,建立审计监督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奖励约束机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提高非公经济比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长效经费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成立医疗联合体。抓好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着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加大企业“走出去”力度,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口岸开放体系建设,推动西宁综合保税区申建、黄金口岸国际保税购物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力争再开通1-2条国际航线。拓展境外营销网络建设,设立一批西宁特色商品国际营销中心。实施“一带一路”重点投资项目和进口商品直营直销平台建设项目。全力办好城洽会、绿色发展论坛及夏都国际论坛,充分发挥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环湖赛等大型节会的招商推介平台作用,强化市级领导带头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0亿元以上。

  各位代表,新形势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使人民满意。 弘扬勤学善思之风。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和市委“12315”总目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努力提升破解难题、开拓创新的本领,在建设学习型政府上见实效。 严把依法行政之要。 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实施纲要,厘清市场、政府、社会权责边界,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公共利益及重大民生等的意见建议,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强行政监察、执法监督和审计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追究责任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让人民更好地监督政府。 坚守廉洁奉公之责。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推进政府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从严从俭,刚性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禁止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和节假日期间的不正之风,切实把有限财力投入到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上。 提振实干担当之气。 调动各级政府主动作为的积极性,着力克服慵懒散现象,鼓励干部振奋精神愿干事,沉下身子干成事,多做事关西宁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铺垫性工作,不做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为西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踏踏实实把西宁人民群众的事办好,真正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赢得支持。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使命,奋斗创造未来,“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只要我们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就会真心拥护、全力支持我们,西宁就会拥有不断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全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要牢记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和各族群众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12315”总目标,建设“幸福西宁”,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西宁篇章而不懈奋斗!

 

 

 

 

 

西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6年2月25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现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实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利长远、促发展与惠民生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向优。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三五”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西宁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经济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6亿元,增长10.9%,高于计划0.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0和2.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37.5亿元、543.4亿元、550.7亿元,分别增长5.3%、12.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48:48.7。狠抓收入征管确保逆势稳增,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8亿元,增长13%,高于计划3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良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9亿元,增长11.6%,人均消费突破两万元。进出口总额114.1亿元,增长16.4%。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次)。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5%,为“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油料、特色种植比重持续稳定在75%以上。粮油总产与上年持平,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分别增长0.7%、3.1%、17%、4%。现代设施农业稳步发展,新(改)建设施温室3798栋,新建畜棚4040栋、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9个,创建高标准露地蔬菜基地8000亩。工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10.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6.6%。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增长16.7%、23%,分别高于整体工业4.0和1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6.5亿元,增长23.4%,高于计划1.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回暖趋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2.1%。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获国务院批准,启动多巴新城、南川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区城市设计等重点规划编制,北川河综合治理核心区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突破,西宁市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启动“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制定出台六大行动方案。南绕城高速公路顺利实现通车,形成“外环内网”的外环高速骨架。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稳步推进,新(改)建公交港湾30个,优化调整23条公交线路,完成三县10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成功申报国家“绿色交通运输城市”试点城市。西宁火车站站改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推进门源路、苦水沟、湟岸巷等重点片区和凤凰山路、西塔高速改线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完成拆迁量15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通塔尔、湟中上新庄“美丽城镇”建设进展顺利,73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展治理占道经营、建筑垃圾处置等12个专项整治活动,完成61栋楼体、3座桥梁和湟水河北岸景观亮化等工作。西宁机场通航城市达到50个,开通70条航线,其中运营国际(地区)航线4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跻身国内中大型机场行列。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开展青藏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实施城市园林、南北山三期、湿地公园等建设工程,完成天保、三北、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3.4万亩,新增园林绿地75公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制定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加大黄标车治理力度,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提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2家、停改关9家产能落后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9%,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通过治气、治水、总量减排及重金属减排等民生领域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7.6%,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年初承诺的6大类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1.4%。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登记就业率达9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82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提高27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到130元。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42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高于计划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教育布局调整项目扎实推进,西宁五中、十四中等10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完成144个薄改项目。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费用增加到45元。全面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特殊困难老人全部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4.3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1.25万户。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完成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入驻贫困村,当年脱贫4万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及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青年电影展、国际体育舞蹈大赛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积极推进国有控股农产品流通公司和“西宁阳光物价网”建设,对蔬菜直销车、平价商店等销售网点实行限价直补,群众生活必需品和交通等服务价格得到有效管控。大力推进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建设,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及安全生产事故,城乡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中央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精神引领各项工作,及时出台稳工业、扩投资、提消费、促改革、发展市场主体等重大举措,积极开展万名干部入企业服务等活动,全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第一,多措并举稳增长。 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继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出台工业稳增长30条举措,工业经济在困难中保持12.7%的高速增长。园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增速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占比达75.2%。紧盯65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42个“双百”项目,组织优势企业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加强投资形势分析和预判,及时调整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着力点,确保投资稳定在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6亿元,增长10.1%,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1055.6亿元,增长18.2%。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制定出台重点项目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管理制度,建立重点项目监测督导机制,试行颁发“临时施工许可证”模式,积极协调解决土地占补平衡、环评等要素制约,全市221项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2%。较短时间内争取到四批专项债资金35.65亿元,以资本金撬动后续资金投入,切实提高了实物工作量。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步伐,与国开行签订150亿元三年棚改融资贷款框架协议,有力保障棚户区项目顺利实施。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对接通道。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梳理编制PPP推介项目库,发布17项、总投资580亿元PPP项目。

  第二,财税金融齐发力。 全力以赴抓好财税工作,总财力突破300亿元。加快支出保民生稳增长,财政支出280亿元,增长12.7%。不断完善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引导机制,筹资3亿元支持市级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市级安排1.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争取、盘活资金,全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46.1亿元,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9.2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67.2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83.5亿元,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和社会民生领域。积极争取各金融机构支持,推动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95.9亿元,增长23.1%;社会融资规模达到809.6亿元;重点项目融资到位资金达到150亿元。非银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为1560户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贷款余额40亿元。通过建立贷款担保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政府性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率等一系列财金联动政策措施的推进,全市金融支撑效应明显增强。

  第三,积极培育新动能。 瞄准促发展重点部位,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积极发展“四新经济”,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以大通北川工业园为基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获批。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建设步伐加快,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成投运。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园25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284户,新增创业人员1.3万余人;为4351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9亿元。“互联网+”等新业态加速发展,高原大数据中心已在西门口至大十字商圈、新华百货至力盟商业巷商圈、新华联商圈投用。建成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17.5%。推动29户企业在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实现挂牌,累计挂牌企业141户。制定新一轮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累计达到12.7万户。

  第四,攻坚克难推改革。 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发展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全领域、全方位加大推进力度。年度71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行政审批项目精简率已达71.6%,完成省定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7项,成为西北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市级21个部门的7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新局,全面实行“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章审批”运行模式。综合医改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度实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家庭责任医生、家庭签约和家庭百姓药箱“三家”服务模式。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成“先证后照”改革,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694份。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优化警力配置、税收征管与土地管理联动等西宁特色改革取得新成效。开放合作充满新活力,先后与宿迁、青岛、浦东等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北汽集团等品牌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增长15%。一批产业链延伸发展和产业融合、商贸新框架体系建设等领域项目的落地,推动了西宁市结构调整升级和高端集群模式的构建。成功举办光彩事业丝路行暨2015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签约资金比上届增长43.5%。

  总体来看,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也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句号。通过五年艰辛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等走在西部前列,各项事业都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三期叠加影响凸显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在201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瞄准未来发展趋势,强化战略研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做出重要部署,描绘了发展新蓝图,为2016年及“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主要目标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国家践行“五个发展”、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将与全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扶贫脱贫攻坚战、支持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到了新高度,给我市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带来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加速推进,轻工业、高技术行业、装备业等发展势头较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加之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社会活力、市场动力、发展潜力将显著增强。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省市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新常态、推动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路、举措和机制,为下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由于我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基础原材料工业占比较高,新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工业拉动,在去产能、去库存以及环境资源趋紧等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向其他领域传导,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企业信用风险和社会就业风险增加,房地产库存化解迫切,居民持续增收困难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做足思想准备工作。

  综合研判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增长潜力和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确定主要预期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9.5% 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城镇新增就业 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2 万人(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在完成上述目标基础上,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剩产能和商品住房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三、201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2016 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上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 131 ”总体要求,围绕西宁“ 12315 ”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上述预期目标,要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 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继续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力促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协调增加工业信贷资金,加大票据贴现力度,设立园区还贷周转金,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降低融资、交易、用工、用地、用能成本等具体政策措施,开展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专项行动,落实执行新的定价目录,继续做好收费清理改革工作,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要素价格和税费负担。完善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对困难企业视情况允许缓缴社会保险费,运用社保基金对稳岗企业给予补贴。统筹利用省上支持发展资金,支持开发区轻工业企业增产扩能。借助市级铁合金企业帮扶政策落实,引导铁合金生产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努力扩大社会投资规模。 创新投入方式,规范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研究成立行业性投融资公司,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资金+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推动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和国有控股农产品流通公司,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60亿元,全市重点项目融资规模达到180亿元,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亿元以上,增长15%。加快推广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放宽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推进PPP项目取得突破,对采取PPP模式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给予前期经费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展优质项目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合作。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5%以上。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落实好与供给侧改革相配套的税种改革、普惠性减免税费等政策。全力以赴提升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有效落实国家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兼并重组和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采用搭桥贷款、贷款重组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20%以上。加快组建消费金融公司,设立政策性担保集团和整合三次产业平台,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业态。创新农村融资担保和抵押方式,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健全和落实金融支持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机制。

  抓好运行风险防控。 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引发的各类风险挑战,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进行排查摸底,构建风险应急机制和缓疏机制,避免风险传导和扩散。规范业务发展,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盘活融资平台现有资金,切实加大负债清欠力度。妥善处理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止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半拉子”工程。做好化解产能和淘汰僵尸企业中的职工失业、不良贷款上升等工作预案,果断处置可能出现的局部风险。

  (二)充分挖掘需求潜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继续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狠抓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继续落实重点项目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制度,切实抓好市级177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增长10%以上。围绕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循环化建设,提振园区产业投资,实施好青海温州机电产业园、时代新能源储能电池、青海北捷隔膜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已签约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实现工业投资525亿元,增长5%以上。加快海湖批发市场、建国路、门源路等已储备土地出让进度,积极推动绿地、碧桂园、红星美凯龙等重点项目尽快实施,完成房地产投资322亿元,增长15%以上。重点围绕“畅通西宁”、综合管廊、重点桥梁建设改造、多巴新城和北川片区、南川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8亿元,增长20%。不断提高服务业投资占比,加快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大物流园区和大型商贸物流综合体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新开工重大项目用工、土地、拆迁、资金等施工要素条件,及早开工,形成实物量。

  加大前期项目推进力度。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紧抓国家推进重大工程包建设、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和加大企业债券支持力度等政策机遇,把项目前期谋划放在国家资金投资导向上,专项资金争取总量增长20%。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多巴新城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保障重大项目接续。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重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切实盘活存量资金,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做实做好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库,加快环评、土地、可研等前期进程,成熟一批、报批一批、开工一批。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着力扩大消费规模,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支持本地企业运用新平台、新模式,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地产商品对消费的拉动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医疗等机构建设,增加中高端、多元优质服务供给。努力扩大信息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制定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启动信息消费试点区县、园区建设。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租赁市场等形式,释放新增入城人口住房需求,加快消化存量,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牢牢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提升现代农牧业水平。 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中藏药材等种植面积,确保粮油作物面积稳定在139万亩左右。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大通、湟源、湟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和改造设施温棚2500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制定生态牧场建设标准,重点建设高原生态牧场3家,新建养殖基地50家,畜棚4000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新增各类合作社200家以上,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企业品牌5家、产业品牌3个、认证产品20个以上。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专项资金以股权方式投入农业经营主体,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

  调整优化工业供给侧。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打造3个经济增长极和拓展3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的要求,积极推动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材料、锂资源精深加工、铝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合金材料、精细化工、藏毯绒纺、生物医药、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抓好开发区“两化”融合示范培育,支持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建设,力促生态科技环保产业园、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尽快建成投运,启动实施桥电压小上大等199项技改项目。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切实落实“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要求,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实施“轻工业提升工程”和“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全面推动88户重点轻工业企业扩能增产,培育20户规模以上企业。积极稳妥去产能、去库存,协同制定实施“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实行差别化政策,运用市场淘汰机制、提高生产标准等方式倒逼其淘汰。在电解铝、铁合金、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行业集中度,采取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扩大上下游对接、开辟新市场、推进产能输出等手段加快消化企业库存,藏毯绒纺行业加大产品研发、国内外市场拓展、个性化定制等力度,提高产品档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全面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加快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丹噶尔古城二期、中国丝路自驾车营地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旺季住宿、餐饮等旅游要素供给,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0%,确保成功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申报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抓好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清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好西宁综合保税区方案编制和申报工作。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教育文体和养老健康家政等领域重大工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全面放开服务供给准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积极打造跨境电商平台,大力扶植本土电商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进乡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城西现代金融集聚区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大数据,加强以云计算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确保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依托西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海大学科技园、惠普云计算创新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打造城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实施科技型及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推进农牧业“1020”工程。大力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平台。新培育认定2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700件。加快建设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在北京建立西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我市落户。建立部市合作机制,为开展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提供参照。深入实施人才品牌、引才引智、孵化培养等10项人才重点工程,培养引进一批紧缺人才。积极推进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和市场有效对接。

  (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布局和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实施城市空间重构战略,为打造“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做好基础工作。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拓展并举,充分发挥西宁区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和聚集效应,大力推进“双增双减”,加强老城优化调整和海湖新区功能提升,加快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南川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围绕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建成带动镇村、覆盖县域、辐射周边的特色县城。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城镇化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四个城区、三县县城和重点镇。全域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农村道路、电网、通信、饮水等综合工程,加大湟源大华、湟中拦隆口、大通城关3个“美丽城镇”和74个“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实施“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六大专项行动、城市“外环内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凤凰山路、西塔高速等重点项目,加速形成“四横十五纵一环”主干路网体系。加快城北等3个客运枢纽站场及15处公交场站建设,新(改)建公交港湾60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公交车辆298台。启动实施“停车场三年攻坚计划”,改造建设311个公共停车场并统一管理。全面完成泉湾路等4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有效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积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加快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对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和布局优化,提高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运营水平。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城镇供气设施和管网建设。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全面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行动,加强重点区域环卫管理和治理,推进公厕整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等工作,加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等环卫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一城为总、多城联创”活动,打造市民行为文明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全面启动“智慧西宁”建设,重点打造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社会服务云三大平台,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新西宁。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举措,持续发力,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取得新进展。

  优化城市生态格局。 积极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启动以湟中西堡镇为中心的“城市绿芯森林公园”建设,抓好“三北”防护林和南北山三期绿化,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0.7万亩。全力开展“美化家园”全民绿化行动,加快实施城区廊道绿化和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西川生态城、滨水休闲廊、防护林网等项目建设,建设长青园、人民公园等增绿亲水工程,再建成150公里城市绿道。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办中国(西宁)园林博览会,抓好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建设,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 抓好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宝库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西纳川水库、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以上。推进第七水源、多巴水源、大通县城水源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全覆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饮用水达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积极做好环保部创模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促做好重点园区企业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桥电烟气脱硫、祁连山水泥粉尘治理等15个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从严控制渣土作业、道路扬尘裸露地等扬尘污染,完成5000辆黄标车淘汰和119蒸吨煤锅炉改造任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快中星化工厂场地铬污染土处置进度。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加快三县及甘河东区、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第六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启动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实施好甘河和东川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进行专项对标活动,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减排技术改造,加快实施70个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以上,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推动改革政策落地,有效提升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和完善行政审批流程,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机制和行政审批服务局运行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大城管”协调联动机制,综合设置管理执法机构,推行综合执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全面完成综合医改试点重点任务,深化基层综合改革和基层达标建设。抓好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生态领域改革,完善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半年全面完成县区机构改革任务和公车制度改革工作。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与尼泊尔、土耳其等相关国家开展定期交流,共同落实各项经贸合作协议。加强友好城市缔结与务实交流工作,跟踪落实好与青岛市、上海浦东新区等友好城市(区)合作项目。努力办好“夏都国际论坛”,借助“环湖赛”、“清凉西宁国际徒步节”等赛事的举办,积极打造高原体育赛会基地。充分利用好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和城洽会及绿色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积极向发达地区、重点企业和投资公司推介项目,加大在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0亿元以上。

  (七)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推进民生福祉提升。 牢牢树立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精心组织好各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全面实施“八个一批”扶贫攻坚专项行动方案,确保年内完成1000户、4000人搬迁安置。组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雨露计划”、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重点项目,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按照“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脱贫目标,落实33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投入。深入推进定点扶贫、辽青东西扶贫协作、省市县三级定点扶贫、村企共建“四个层面”组合式社会帮扶。积极推广“互联网+”扶贫新模式。确保8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2.6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力促进创业就业。 积极扩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时兑现创业补贴、创新奖励、社保托底等政策。加快实施西宁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地)、城北区创业咖啡一条街、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等项目,筹建西宁市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建立完善就业效果和培训成果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残疾人、低保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的落实,高校毕业生(总体)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普及15年教育,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全面启动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改薄、“增量扩优”和“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全面完成103个农村“走教点”改造,启动2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两下沉、双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城区二级医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等项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启动湟中民族风情园、城西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155万张社会保障卡发行发放任务。探索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救助资源与救助对象“无缝对接”。积极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久美藏药医养结合院等项目,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融合共享。完善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托底措施,新建一批乡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专业老年养护设施和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保障房建设,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5.04万套(户),其中实施棚户区改造4.94万套(户),落实融资贷款100亿元。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65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500户。

  全力以赴稳控物价。 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继续实施政府直补限价和批零差率控制,推进“阳光物价网”和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稳价惠民的有利导向。加快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期和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发挥国有农产品控股流通公司引导作用,建成150个社区平价便民服务中心,国有企业蔬菜供给能力达到40%。抓好蔬菜调运储备和市场调控主体建设,确保重要商品和物资有效供给,增强物价调控主动权。加强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价格行为。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扎实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双拥”工作。立体式强化公共安全,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6年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下,以改革精神、法治理念和创新举措,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务实苦干,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西宁市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6 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6年2月25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西宁市财政局

 

现将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十三届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抓收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推绩效、强管理,全市财政预算执行良好,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47,862万元,为预算的102.7%,增长13.0%,增收109,041万元。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800,252万元,为预算的99.3%,增长12.7%,增支314,887万元。主要支出功能分类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7,775万元,增长35.1%;公共安全支出113,511万元,增长18.0%;教育支出399,322万元,增长15.4%;科学技术支出19,769万元,增长6.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8,586万元,增长1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2,948万元,增长22.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24,739万元,增长22.4%;节能环保支出159,361万元,增长5.7%;城乡社区支出493,619万元,增长51.4%;农林水支出328,634万元,增长16.7%;交通运输支出34,790万元,下降66.0%;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59,306万元,下降27.4%;商业服务业等支出42,886万元,增长17.6%;住房保障支出197,857万元,增长3.3%;债务付息支出30,584万元;其他各项支出46,565万元,下降26.7%。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结果,全市总财力3,268,245万元,增长25.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7,86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41,063万元,上年结余53,851万元,调入资金70,369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3,10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92,000万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00,252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614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76,999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7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8,080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20,449万元,全市净结余17,631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7,230万元,为预算的106.2%,增长16.8%。

  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967,562万元,为预算的99.8%,增长14.2%。主要支出功能分类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633万元,增长58.3%;公共安全支出65,351万元,增长15.4%;教育支出110,708万元,增长10.6%;科学技术支出5,126万元,下降1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355万元,增长2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689万元,增长10.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9,852万元,增长101.4%;节能环保支出60,986万元,下降6.6%;城乡社区支出295,060万元,增长68.7%;农林水支出42,339万元,增长60.3%;交通运输支出28,185万元,下降69.0%;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8,949万元,下降71.5%;商业服务业等支出5,748万元,下降20.3%;住房保障支出56,267万元,增长7.9%;债务付息支出22, 453万元;其他各项支出3,861万元,下降3.5%。市本级相关支出同比下降,主要是火车站综合改造、青藏铁路货运中心征地拆迁、东部城市群建设等上级专项减少及历史遗留铬渣治理项目完工、第一轮家电摩托车下乡政策结束等原因。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结果,市本级总财力1,314,942万元,增长46.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7,23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71,356万元(全市上级补助收入1,641,063万元,扣除对区县补助1,169,707万元),上年结余24,782万元,调入资金55,74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00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18,829万元(全市492,000万元,转贷区县73,171万元)。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67,562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7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15,829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7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551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2,354万元,市本级净结余3,197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总收入702,794万元,其中:当年完成收入413,10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8,904万元,上年结转90,788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80,00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25,015万元,债务还本支出70,000万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60,869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6,910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501,317万元,其中:当年完成收入291,85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63万元(全市18,904万元,扣除对区县补助20,167万元),上年结转59,113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51,617万元(全市180,000万元,转贷区县28,38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67,648万元,上解支出-226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1,617万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55,74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36,533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27,992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43,306万元,上年结余184,68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07,807万元。执行结果,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末滚存结余220,185万元。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20,841万元,其中当年收入195,459万元,上年结余125,382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4,658万元。执行结果,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末滚存结余136,183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176万元,为预算的81.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06万元,为预算的77.0%。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628万元,为预算的69.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28万元,为预算的100%。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 2015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18,480万元,按照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要求,全部安排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是 将预算周转金700万元,安排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三是 将争取的新增债券22.5亿元和置换债券44.7亿元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分别在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进行了反映。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矛盾和挑战相互叠加的不利局面,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应对突出问题,用改革理念破解发展难题,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收入壮大财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收入压力,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扎实推动税收征管、非税拉动、财源培植、专项争取等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坚定不移落实既定目标。全面推动“金税三期”征管系统上线,有效建立土地税收联动机制,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全力深挖增收潜力,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8.5亿元,增长1.8%。狠抓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完善征缴措施,构建网络公共缴费平台,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与财政监管无缝对接,全年非税收入达到16.3亿元,增长139.6%,拉动收入增长11.3个百分点。严格实行专项资金争取月排名通报制度,全年争取各类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46.1亿元,增长24.4%。着力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争取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67.2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求。

  二是创新方式助力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政策手段,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存量资金、政府性基金等统筹使用,合力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各项措施落实。市本级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2.5亿元与统筹盘活的政府性基金、存量资金21亿元集中整合使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领域,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支持西宁周边外环高速收费制式改革落地。坚持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破解难题、释放潜力的治本之策,创新投入方式,全年通过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累计实现股权、债权投资1.2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4亿元;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银行贷款5,000万元,发放中小微企业风险池贷款9,160万元,以后补助形式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创新518万元;“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全面启动,大通县已率先发放贷款2,160万元。全面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减税清费政策,全年减免税收20.7亿元,取消、停征、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28项。预算安排资金9,500万元,转贷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亿元,支持三县县域产业发展和融资平台建设。深入推进PPP投入模式改革,在污水处理领域开展了试点。

  三是优化支出保障民生。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全年涉及民生各类支出22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了81.4%。改革财政支农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切块下达市级财政支农资金1.2亿元,推进设施农业、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实施,全年实现脱贫4万人,建成高原美丽乡村73个。投入各类资金3.8亿元,支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煤改气”、黄标车治理、南北山绿化三期、城市绿地建设等项目实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投入39.9亿元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4.3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1.25万户,更多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安排各类资金2.8亿元,支持企业吸纳大学生等群体就业,扶持创业者创业,推进创业创新城市创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支持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以及高龄补贴等扩面提标,持续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扶持救助力度。投入资金22.5亿元支持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落实市属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医疗服务便民惠民各项举措高效落实。投入3.9亿元促进文体旅游事业发展,支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实施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繁荣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深化改革提升活力。 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探索专项资金清单管理,重点改革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在全省率先搭建财政滚动项目库管理系统,启动编制2016-2018年滚动支出规划。严格落实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制度,加大统筹盘活力度,全年累计盘活存量资金83.5亿元,盘活率达到92.6%。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定偿债计划,规范举借行为,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国库管理改革,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质量明显提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选择公共教育、就业等8类12个项目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持续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1.7亿元资金通过平台实现“一卡通”发放,24.2万群众从中受益。

  五是依法理财强化监管。 严格落实新修订的预算法,根据省上下达我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和使用计划,及时将财政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切实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深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全市所有一级预算单位主动公开了部门预决算与“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各级政府预决算信息全面公开。深入推进财政绩效管理,修订完善指标体系,市级部门绩效考评“全覆盖”,对20个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31.9亿元。规范单位授权支付和现金使用,加大公务卡推广应用,市本级全年公务卡结算资金同比增长53.3%,现金提取同比下降39.5%。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5.5%。投入资金29.8亿元办理人大代表委员提案,认真落实审计意见建议,抓好后续跟踪整改。认真履行财政监督职能,着力规范财经秩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深入开展了结余结转资金等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及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

  2015年,财政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财税改革纵深推进,“十二五”实现胜利收官。五年来,全市累计实现总财力1,157亿元,年均增长23.7%;累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6亿元,年均增长22.4%,超“十二五”规划目标5.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71亿元,年均增长20.8%。五年的实践,让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此我们将认真总结并持续坚持: 一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财为民,不断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共享发展。 二是 必须坚持厚植财源与争取支持并重,夯实财源基础,抓好收入组织,加大专项争取,全力以赴做大财力。 三是 必须坚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推进财政金融联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引导、放大效应,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 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致力于花好每一分财政资金,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破解发展难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的形势更加严峻,支出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依然未变,争取专项补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财政支出结构僵化固化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资金紧缺与资金沉淀并存的现象依然突出,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严重,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运用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欠缺,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6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及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 131 ”总体要求和市委“ 12315 ”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强管理,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资金使用绩效,助力推动两个转型升级,保障民生和生态重点需求,为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2016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

  (一)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全市年初总财力安排1,702,083万元,比上年初增长7.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2,000万元,同口径增长7%;上级补助收入695,740万元(其中:固定补助449,503万元,提前预告专项246,237万元),调入资金72,649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614万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收入80,0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38,080万元。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702,083万元,增长7.4%。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8,000万元,增长3.5%;公共安全支出94,500万元,增长5.1%;教育支出310,000万元,增长7.4%;科学技术支出7,200万元,增长5.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500万元,增长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8,000万元,增长9.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63,000万元,增长12.7%;节能环保支出36,800万元,增长6.6%;城乡社区支出150,000万元,增长156.1%;农林水支出167,000万元,增长5.1%;交通运输支出18,800万元,增长2.4%;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0,400万元,增长2%;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1,500万元,增长4.9%;住房保障支出95,100万元,增长5%;债务付息支出40,000万元,下降20%;其他各项支出152,283万元,下降26.6%。

  市本级年初总财力574,709万元,比上年初增加16,283万元,增长2.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7,100万元,同口径增长7%;上级补助收入163,25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95,740万元,市对区县补助532,490万元),调入资金72,10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700万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收入80,0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5,551万元。

  市本级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574,709万元,增长2.9%(剔除上级提前预告专项及上年结转,市本级自有财力安排的支出同口径增长18.2%)。具体安排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212万元,增长12.8%;公共安全支出44,499万元,增长9.9%;教育支出85,860万元,增长10.6%;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240万元,增长1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461万元,增长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0,947万元,增长7.1%;节能环保支出6,406万元,增长6.1%;城乡社区支出138,241万元,增长973%;农林水支出42,410万元,增长9.8%;交通运输支出3,362万元,增长4.1%;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803万元,增长13.9%;商业服务业等支出4,073万元,增长7.5%;住房保障支出16,903万元,增长64.2%;债务付息支出24,600万元,下降50.8%;其他各项支出54,692万元,下降68.6%。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安排709,47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71.7%。全市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83,731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1.8%;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安排72,649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617,948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11.7%。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82,373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8.1%;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安排72,108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62,345万元,支出安排211,722万元。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41,458万元,支出安排186,816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490万元,支出安排490万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410万元,支出安排410万元。

  综合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影响收支安排的各种因素,在安排2016年预算时,我们紧扣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围绕实现“12315”总目标,立足幸福西宁建设,总体把握和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着力做大年初预算盘子,地方收入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将省财政厅提前预告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全部纳入了年初预算,并统筹加大各类资金整合调入使用力度。 二是 坚持保民生、保重点、保工资、保运转的原则,在保障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基本支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体现有保有压,突出支持支农、扶贫、教育、卫生、环保、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畅通西宁等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加大支持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 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和零基预算要求,压一般,保重点,坚持一般性支出零增长,大力压减部门专项和一般性支出,归并整合职能相近、用途相似、资金分散的项目支出,努力腾出更多财力投向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四是 加大预算统筹整合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精神,将建设类项目原则上统一调整通过发改投资项目安排,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与公共财政预算投向类似的资金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 五是 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改革精神,逐步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挂钩事项,细化支出项目,减少代编预算规模,着力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科学选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于产业发展项目,主要通过设立发展基金、投资参股、财政贴息、后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 六是 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存量债务还本付息纳入年初预算,确保政府债务有序偿还。

  2016年是近年来预算安排最为困难的一年,为妥善解决好财政收支矛盾,按照“有保有压、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坚持部门专项零基预算和一般性支出零增长,公用经费标准保持了上年水平。为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和民生支出需求,新增重点安排支出主要包括: 一是 按照“保工资、保运转”的要求,按照目前工资标准测算预算安排2016年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等基本支出13亿元,较上年预算增加0.5亿元;考虑调整工资等因素,预留资金1.6亿元;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求,新增退休人员工资社保发放财政补差1.6亿元。 二是 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8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2.8亿元,主要是市级预算内基建投资1.2亿元,项目前期费0.3亿元,城市规划费0.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亿元,西宁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收费制式调整市级补助资金5亿元等。 三是 在优先保障教育、卫生、环保、支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对扶贫、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投入。

  2016年,在财政收入受“营改增”影响大幅回落和支出刚性增长的情况下,收支预算安排较为积极,既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统筹整合各方面财力,保持了财力总量的合理增长,又根据财力可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破解发展难题,保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对于一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需增加的项目支出,我们将积极通过争取上级专项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等方式来统筹安排解决。

  三、多措并举,确保全年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实行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对于推动实现“12315”总目标、开启“幸福西宁”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助推经济发展。 推动供给体系改革,着力争取上级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好各类清费减负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稳住正常生产经营,增强发展硬实力。紧密围绕国家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创业孵化基地等优质资源,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引导、贷款贴息、后补助等途径,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驱动力。继续深挖盘活存量资金,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用好新增债券资金,妥善置换好存量债务,稳定政府公共投资,多措并举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力。切实发挥好中小微企业风险池贷款、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形成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投入退出机制,依法支持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大力推广PPP模式,探索财政金融联动的有效措施,发挥资金撬动力。

  (二)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根据市委、市政府“三年脱贫、两年巩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推进财政扶贫机制创新,下放扶贫资金管理权限,强化县级政府责任,加强扶贫项目安排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启动三期教育布局调整,继续支持标准化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落实好贫困家庭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支持增绿护水治气,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南北山绿化三期、湟水河污染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实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创建公交都市,支持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落实西宁周边地区高速公路收费制式调整资金安排。落实保供稳价各项措施,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认真落实好国家促进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政策,突出做好支持高校毕业生、残疾人、下岗职工等人群的就业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经费补偿机制,强化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城乡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实施,保障基本生活。积极争取保障性住房等专项补助资金,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重点支持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支持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化产业发展资金,推进文体旅游融合发展。

  (三)全力做大收支总量。 坚持把抓收入、增总量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牢,努力壮大财力规模。坚持依法治税,支持税务部门依托“金税三期”征管平台,着力通过抓征管、收清欠、强稽查、优服务等多种途径,实现依法征收,提高收入质量。进一步优化财政、税务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打造更加高效务实的征管环境。切实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经营性收入的征收管理,持续做好非税收入征缴,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积极主动地抓好项目申报与沟通衔接,严格落实争取专项资金排名通报制度,深入开展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牢牢把握省上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与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历史机遇,紧盯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创新创业等试点项目争取不放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工作,积极争取将我市重点项目纳入上级“十三五”规划盘子。认真做好测算分析,更大力度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置换债券额度,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四)全力推进财政改革。 按照“四个搞清楚”的要求,扎实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实四本预算管理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统筹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力度,稳步提高市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上缴比例。逐步优化项目库管理,强化项目库在预算安排中的基础支撑地位。着力研究提升滚动规划编制水平,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提前部门预算编制启动时间,及早论证细化项目预算,减少代编预算规模,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严格执行财政存量资金月报告和定期清理机制,实行部门预算安排与结余结转挂钩制度,督促单位提高支出进度,防止资金沉淀。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市场承担。全面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健全管理体系,惠及更多群众。积极跟进国家和省上安排部署,适时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营改增”改革,做好深化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五)全力推进依法理财。 全面贯彻落实新修改的预算法,扎实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常态化管理,细化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坚持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及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继续完善市对下考评指标体系,推进部门预算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持续围绕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稳步扩大评价范围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评价结果报告、公开、反馈机制,建立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的制度。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着力做好财政存量资金、扶贫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重点专项检查工作。加强财政财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

  各位代表,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做出的决议,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幸福西宁”做出更大的贡献。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
青海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
我省发布“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十大典型案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
青海省农产品电商直播大赛在西宁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0日,Qhnews.Com
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N轴以南)主体封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伴随最后一方混凝Qhnews.Com
重磅微视频:读书之美
  你的第一场阅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Qhnews.Com
第35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19日,Qhnews.Com
西宁:“直播带货”“达人探店”规定发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0日,Qhnews.Com
西宁市启动河湟读书节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西宁南川应急水源调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抢抓机遇促发展,Qhnews.Com
我省高质量做好第二十二届环湖赛各项筹备工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西宁市成立助企暖企律师服务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Qhnews.Com
种植牙齿要做到“三个清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种植牙要告别万元Qhnews.Com
西宁兰州签署体育工作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为全力推动西宁兰Qhnews.Com
重磅微视频:读书之美
  你的第一场阅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