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山区兴起饲草经济
如果在金秋季节来到湟中县鲁沙尔镇朱家庄村、大才回族乡甘家村、田家寨镇黄蒿台村等村镇时,你会看到,层峦之间,昔日的荒坡上,随处可见长势良好的优质燕麦。
在朱家庄村的山上,记者见到了已经种了4年燕麦的汪忠善。这个朴实的农民过去也和其他人一样,总在春播之后,来到西宁或者周边干一些土建的活儿。2010年,他从邻居种植燕麦的收获中看到了机遇,听说种植燕麦不仅有政府补贴,而且操心少,价格也在年年看涨。于是,他在家门口承包了400多亩流转土地,开始了规模化种植燕麦的尝试之路。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儿的“营生”当年就让他尝到了甜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5月份春播时,草原站推广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的新品种,解决了燕麦种子问题;年中打了一次农药,平时又不用田间地头地拔草,冷凉缺水的气候反倒最适合燕麦生长,省牧科院的专家经常来到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到年底一算,每亩平均净赚400-500元哩。今年我种了1300多亩,又是个丰收年。
“过去,谁也不把离家远的山坡、坑坑洼洼的旱地、弃耕撂荒的土地当一回事儿,现在可都是燕麦连片种植的香饽饽!”旁边的湟中县草原站副站长何成伟打趣地说。听说省牧科院的颜红波和王柳英到地头来了,众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赵隆珍、兴禾种植养殖合作社的王长兴等赶忙开着自己的小轿车来到现场。见到专家,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连珠炮”,两位专家紧着解答都忙不过来。颜红波给我们解释,这几个规模种植户,每个人手里都是2、3千亩的规模,可每次有农业技术培训,他们跑得比谁都快,听课的效果比谁都好。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一脸黝黑的赵隆珍接过话头儿,我们托了国家政策的福,种着比别人优良的种子,购买的收割机、打碾机等农机具总共80多万元,享受到了20多万元的补贴;我们啥时有事儿,颜老师这些专家们啥时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这两年,新品种的推广也让燕麦的价格年年看涨,2010年时每公斤才卖一块多,去年就卖到了每公斤4.2元。
记者从青海省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示范基地了解到,今年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平台建设已经显现出了明显的成效。以当日记者采访的湟中县为例,通过实行“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引进高产燕麦栽培技术及饲草加工技术等技术,引进林纳、青引1号等燕麦新品种,大力发展以良种燕麦为主的饲草种植产业,形成了以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鲁沙尔、共和、大才、汉东等乡镇为主的燕麦种子基地和饲草种植基地,在全县建立了以燕麦为主的优质饲草种子田和饲草田16.03万亩。极大地提升了我省以燕麦为主的饲草产业化良种生产水平,有力地带动了全县饲草种植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农户增收。
何成伟也从自己对整个湟中县饲草经济发展的了解,印证了科研部门的结果。2014年,湟中县饲草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燕麦单播面积16.47万亩,黑麦单播面积4850亩,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面积3245亩、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面积3600亩、饲用玉米种植面积1200亩,饲用甜菜种植面积400亩。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4万亩。种植地点涉及全县15个乡镇300个村。年产燕麦良种2500万公斤,良种率达到了100%,向省内外提供燕麦良种2100万公斤,占青海省燕麦市场的60%。产鲜草20万吨。当年,国家、省、市财政共投资专项资金785.5万元,用于建设饲草种植项目。
随着湟中县饲草业不断的发展,饲草种植呈现出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业链逐年延长,弃耕地、撂荒地利用率、机械化程度、科技化程度等逐年提高的特点,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大户从上年的59家急剧增加到今年的135家,饲草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燕麦良种生产-饲草种植-草产品和燕麦食品加工的为主的产业链等等。今年,该县还申报了“湟中燕麦”产品地理标志,以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