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环境保护局 2015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10.12.2015  23:45

市创新办:

根据你办《通知》要求,为做好2015年我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创建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对照我局《2015年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了认真自查梳理,现就我局2015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机构,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了创新型城市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年初由于人事变动,及时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印发了《西宁市环境保护局2015年关于调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宁环发〔2015〕239号)。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责任落实到局属相关处室、单位,定期对重点指标进展、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为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创新思路,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投入。2015年,我局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机遇,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作为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挖掘并谋划环保重点项目,精心做好项目调研、筛选及储备工作,正确把握上级环保政策及资金支持方向,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重点项目调研,建立了项目库,先后组织编制了《西宁市2015年环境保护项目册》、《西宁市2015年大气污染深度治理项目可研》、《西宁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实施方案》、《西宁市饮用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实施方案》、《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等科研与实施方案,跟踪衔接项目,积极做好环保专项资金争取工作。经财政部门通报,共争取环保专项资金(含地方债券3300万元)6041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争取成为近年来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最多的一年。主要用于扬尘综合治理项目、湟水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项目、环保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后,将有力推动我市绿色发展治污减排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三)创新监管,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政策配套措施。为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制定了《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市人大已通过审议,上报省人大已通过一审。颁布实施了《西宁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139号)和《西宁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和环保优先的方针,有效控制西宁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配制稀缺环境资源,2015年7月市政府印发了《西宁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意见(试行)》和《西宁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起草的《西宁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之中。同时,为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5月份,举办了区县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培训班。

(四)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规范监测,定期公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按照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要求做好四陆医院、省医药仓库、市环境监测站、第五水厂4个国家网环境空气质量点位数据实时发布工作。在西宁市环境保护局网站实时发布西宁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西宁市三县空气质量状况、西宁市各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状况。《西宁晚报》每日对西宁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公告,国家环保部每月对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排名。201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2天,优良率为86.2%,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33天,优良率提升10.6%。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7.9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29%、二氧化硫浓度下降33.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5.6%,城市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持续改善。

我市1-3月份连续3个月在西北五省空气质量排名第一,4月份比三月份全国排名提升了13位,比去年同期全国排名提升了16位,5月份在西北五省空气质量排名第二,6月份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据环保部监测总站公布,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在西北五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国74个城市中排名第37位。7月、8月、9月,排名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地提升,其中7月、9月空气优良率为100%,8月空气优良率96.8%。

二是强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根据《西宁市2015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要求,督促各地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确保网格化环境监管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针对焚烧垃圾、秸秆、乱倒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各地积极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各级网格员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检查,并对群众举报的相关污染问题及时予以查处。

三是强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监察、监测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专项摸排检查工作,全面查找问题督促整改、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48家重点工业企业的摸排检查工作,共梳理问题60个,下达限期治理4家,行政处罚6家、限期整改38家。以重点监察和全面监察、日常检查与夜间、节假日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对工业企业环境监察频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环保部门立案环境违法案件212件,累计处罚近2430万元。其中对6家企业实行了按日计罚,对3起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力的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今年计划投资6.9亿元,实施13家重点企业17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目前,17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中,已完工投入试生产或调试的项目有12个,其余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加强和规范工业企业监测。全面完成了重点企业监督性监测任务,其中:国控废气重点源企业19家,国控废水重点源8家,重金属企业7家,危险废物企业9;其中:省控废气重点源20家,省控废水重点源36家;省控重金属重点源12家,省控危废重点源22家。完成生物园区、南川、东川、甘河工业园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每季度东川、甘河工业园重金属现状监测;完成园区、水源地、城市土壤等监测,数据上报率100%。

(五)开拓思路,创新宣传形式。结合我局实际,年初制定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计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作用,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报道。截止10月份,累计在各类报刊媒体发稿213篇,在电视媒体报道67条,39家网络媒体转发我市环保工作情况报道。与市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46期《绿色家园》环保专题栏目,受到群众广泛关注。“六?五”世界环境日,结合“践行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组织市直23个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和四区环保局在中心广场设立了环保咨询服务台、环保110接警台、废旧电子产品有奖兑换台等,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创新思路为主导,与西宁电视台联合举办“幸福西宁·环境有奖举报百日行”活动。积极想办法、创新宣传形式以活动做宣传,联动市委宣传部、市团委、市电视台开展“幸福西宁·我是环保宣传员”活动,按照网格化管理,招募百名环保宣传员投入我市环保宣传活动。

(六)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组织19家企业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竞买交易会,我市环境保护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二是建立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立工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提高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准入门槛,杜绝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落户。三是不断完善优化环保审批流程,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审批下放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缩短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的审批时限。四是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范围积极试点。将环境风险较大的化工、涉重金属的17家企业纳入保险范围积极试点。将环境风险较大的化工、涉重金属的17家企业纳入保险范围积极试点,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为妥善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减轻环境污染损失和负担探索经验。五是强化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智慧环保”平台,实现环境监察、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信息共享,提高监察、监测、应急等环境监管能力。

(七)强化创新型城市工作动态。在西宁市环保局网站,开设了创新型城市栏目,全年报送宣传信息97期。

二、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还不能稳定达到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但2015年与去年同期相比,SO2  、PM2.5、  PM10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较去年明显改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持续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治本措施,完善常态化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作用,强化以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煤烟尘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社会参与防治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大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力度,确保空气优良率达到70%以上。

二是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加大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执法监察,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着力解决重点企业、行业、区域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确保辖区环境安全。

三是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抓手,重点做好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及综合分析工作,进一步提升监测数据有效利用率和优化服务能力;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研判能力。


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对创新型城市的认识,形成全局积极参与的创建氛围,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创新环境保护宣传形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