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第一资源促发展 人才创新显活力

26.09.2014  10:08

  2011年市委、市政府首次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

  西宁市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挂牌成立

  西宁市启动实施“青海·西宁人才金港”项目

  城中区教师社团活动

  “专家服务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

  西宁市命名6家“人才小高地”

  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监测采样

  中外专家学术交流

   以人才强市为发展筑基

  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工程,不断加大引才借智力度,努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人才给予表彰重奖,这必将进一步在全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各类人才扎根高原、奉献才智、服务发展、建功立业。

  西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三基”战略、加快“两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西宁的改革发展需要依靠更多的人才来谋划、来推动、来落实。人才工作要更加突出需求导向,把握人才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服务人才。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主体作用,依托我市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进一步扩充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服务西宁发展。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大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很多都经历过基层的长期实践锻炼。基层是人才发挥才智、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大舞台。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集聚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加强人才基层组织,强化人才基础工作,提升人才基本能力,不断夯实人才“三基”工作。要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着眼于最大限度鼓励创新创业,最大程度上激发创造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搭建发展平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好人才对全市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亮点扫描

  人才培养促进素质提升

  西宁市从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采取请进名家讲学与走出去学习深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人才培训。先后与上海浦东、广西南宁等12个省市以及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等28所高校建立了委培协议。紧贴中心工作,组织7800余名各类人才赴省外培训。组织16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专题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国内外80余人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指导,组织近8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企建工程远程公益培训”。采取业务进修、技能比武、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教育、卫生、文艺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三年来,安排脱产研修、校本研修等培训12300余人次,不断提升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1年以来,市内8所职业学校共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5900人,涉及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医药卫生、旅游服务等15类近50个专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柔性引才推进队伍建设

  先后从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引进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才;与德国、以色列专家组织、美国犹青联盟、新加坡华鼎集团、上海浦东人才金港集团等机构签订实施了10余项智力引进、技术服务、人才项目建设等合作协议。引进4批、20名涉及金融、规划、交通、农牧、医疗等行业的上海“专家博士服务团”开展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积极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柔性引进各类专业人才360余名;实施外专项目39项,国外专家来宁服务指导42人次。与同济大学创建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委派专家、博士来宁挂职担任总规划师、总景观师等形式,对西宁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外专项目39项,国外专家来宁服务指导42人次。

   小高地助力科技创新

  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创新之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人才“小高地”建设工作,评选出西宁市蔬菜研究所、湟中“八瓣莲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西宁市首批人才“小高地”。6家单位积极依托西宁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育才、聚才的作用,分别在特色农业种植、高原生物加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教育科研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技术研发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实施人才发展的典型代表,开辟了一条青海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之路,成为引领和带动全市人才发展的“引擎”。

   首届发展论坛提升人才发展理念

  为科学定位高端人才发展目标,打造人才引进平台,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7月举办了以“两新·两城与人才高地建设”为主题的人才发展论坛,邀请国内人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作专题演讲,使西宁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热土,青年才俊集聚的地方,真正以人才高地建设服务于“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目标。同时与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发展中心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并聘任4位专家作为市政府顾问。

   人才金港搭建服务平台

  西宁市不断拓宽对外合作渠道,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2013年11月28日,与上海人才金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启动“青海·西宁人才金港”项目,进一步加大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各行业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满足西宁市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西宁市的人才高地建设和各主导产业的发展。“青海·西宁人才金港”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建设、管理和运营。将通过聚集省、市人才政策,充分整合国内外人才、教育和专业服务资源,做好人才引进、教育、认证等工作,形成品牌效应。

   创新措施带动优势资源开发

  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三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共招聘建筑、规划、财经等专业的高、中级政府雇员134名,缓解了政府部门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探索实施了《关于在市政府部门设置“总师”的意见(试行)》,在市规划、经委、林业、审计等部门配备16名“总师”,政府部门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技术决策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选任23名具有技术专长的党政人才到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南川综合开发等项目岗位任职;打破身份界限,在市属企业和市直机关选派15名中青年干部开展双向交流任(挂)职工作;先后选派6批、92名具有城建、规划、供热、供排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赴玉树支援灾区重建。

   强化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先后制定了《西宁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完善了《市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等,每三年对涌现出的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人才进行宣传表彰。积极加强与各领域专家人才的联系交流,问计纳策,排忧解难,各级政府坚持把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证,三年来,市、区政府共争取、投入资金1.7亿元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奖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人才180万元,组织优秀人才开展专业研修、健康体检、赴外疗养等活动。全面落实引进人才住房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人身保险等政策,营造了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市人才办供稿)

   西宁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简介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现有职工1061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44人,其中,高级职称114人,中级职称231人,硕士研究生16人,享受国家专家津贴1人。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力度,鼓励医学科技创新,3项“三新”项目在省内处于领先,发表学术论文37篇。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青海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

  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十佳教师1名,全省思源园丁奖2名,省特级教师9名,省教学能手7名,省教学骨干17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人才品牌工程,健全人才激励考核机制。获“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西宁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西宁市环境监测站

  现有职工54人,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学历3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取得全国环评工程师资格3人。认真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攻坚克难提升素质,《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手册》为全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落实《西宁地区PM10、PM2.5及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获“青海省三八红旗集体”、“空气自动站考核先进集体”、“西宁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西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现有职工34人,其中:硕士学历1人、大学学历14人;国家注册咨询师3人、注册会计师1人。积极提供技术和项目咨询,搭建“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对接服务平台”等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科技服务。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颁发的“金桥奖”、“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荣誉。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现有职工243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23人、大专及以上130余人。加大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汇集产业投资、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专业人才,健全人才激励、牵引机制,20余项国际级、国家级专利实现成果转化。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青海省“2011年度工业投资贡献奖”和“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西宁市优秀人才简介

  吴志城

  男,36岁,汉族,博士研究生,西宁市规划局副局长,注册规划师。组织并参与的《东关清真大寺周边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宁市曹家寨村片区改造规划》、《西宁市卫城空间发展规划》被评为“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规划金奖”;《东部城市群西宁都市区战略规划》、《西宁市麒麟湾商街及儿童公园泉水改造整治工程》获青海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王体虎

  男,52岁,汉族,博士研究生,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拥有国际国内专利350余项、科研成果16项,研究和生产的高纯多晶硅产品成为西部地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典范。获“第二届百名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和青海省“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等荣誉。

  韩进

  男,44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西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刑事技术工作,在重、特大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案情分析、物证鉴定及相关技术检验工作方面做出贡献,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获“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现场勘查专业特长专家”等荣誉。

  杨秀玲

  女,42岁,汉族,硕士研究生,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主持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全膜马铃薯双垄覆膜栽培”2项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设施农业信息化服务基地”建设填补了我省空白。拥有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市级科技成果31项,发表论文15篇。获“青海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全省创业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锦梅

  女,49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造林绿化、花卉苗木繁育生产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青海杨林木良种繁育”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杨树良种基地。杨树杂交可研为荒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提供了稳定优良品种,被省科协聘为“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森林公园发展3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

  王齐

  女,43岁,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西宁市贾小庄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大胆引进和推行新颖教学理念,“预习导航、精炼提问、质疑交流、拓展延伸”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组织开发“三级同心圆”课程,多次承担特级教师送教下乡任务。先后获“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青海省特级教师”、“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

  余海明

  男,48岁,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青海宾馆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中级经济师。狠抓营销创新,创办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员工素质职业化、专业技能个性化、经营产品特色化、管理模式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青海酒店业领军人物作用,经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网评排行,青海宾馆列全国第116位,居西北五省之首,2011年获“国家级星评员”称号。

  尤良山

  男,43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青海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积极推进“生产基地+订单收购+加工基地+品牌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筹措资金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示范园区、粮油果仓储基地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就近就地就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开展扶贫联建。获“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优秀农畜产品经纪人”等荣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