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脱贫攻坚闯出特色新路子

10.03.2017  14:38

  努力用“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西宁始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用心、用情、用力,倾情书写脱贫攻坚西宁样本!

  市委书记王晓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责任,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始终是西宁的头等大事。2016年,亦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西宁坚持通过“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建好“明白账”;通过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打响“当头炮”;通过实施扶贫产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唱好“重头戏”;通过制定“八个一批”、“十个专项”政策,织密“保障网”;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建强“战斗队”。

  2016年,西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实现了80个贫困村退出、2.6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8%下降至4.9%。今年,西宁又为自己定下目标,确保完成100个贫困村退出、2.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今年,西宁站在新高度,探索脱贫“好路子”。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脱贫梦想也在逐步成为现实!

   培植“摇钱树”

  特色产业带活贫困户

  相比于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授之以渔”的开发式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农户、企业、市场”每个细胞得以激活。如果扶贫产业选得准、开展得好,既能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效应,又能实现群众脱贫致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去年,我市依托特色资源,找准产业“造血”脱贫的例子不胜枚举。

  【精彩样本】

  过去,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年轻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是一个无产业、增收来源窄的贫困村。

  如今,卡阳村的村民生活已翻开崭新的一页,依托精准扶贫、乡村生活旅游等政策,一年时间全村44户贫困户摘帽脱贫。

  百姓话脱贫:2015年前,贫困户张万虎和媳妇郭秀兰靠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而今,依托脱贫攻坚的优惠政策和村干部的多方协调,他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短短两个月,就挣了14000元。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扶贫旅游公路铺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也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家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张万虎手拿《脱贫光荣证》激动地说。

  过去一年,我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打造了“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稻草人”、陈家滩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旅游品牌,帮助贫困户开办户外自助农家乐、扶贫旅游乡村超市,发展木雕、玉加工、酿酒等特色加工业,带动酸奶、面点食品制作等贫困家庭容易接受的小产业,为贫困户拓展了就近致富的门路。同时,草产业基地化生产,中藏药材产业链也初步形成,特种养殖初现规模,涌现出湟源东峡拉尔贯麝养殖、东峡兰占巴藏野兔养殖、大通湟中等地的藏香猪养殖等一批特色种、养殖典型,露地蔬菜、地膜马铃薯、燕麦特色种植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打响“当头炮”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来

  走出山沟沟!这是长期以来贫困山区群众的期盼。

  易地搬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承载着贫困群众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大使命。

  【精彩样本】

  过去,住在半山腰,低矮的土坯房子、高低不平的村道,村头巷尾到处是一地的牛羊粪和草屑。

  如今,新村里都是一水的红砖瓦房,还装上了铝合金封闭阳台,即使是三九天,屋子里的温度也在18℃左右。

  百姓话脱贫:“以前从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搬到山下住进这么好的新房子。湟源县日月乡本炕村今年喜事多多,旧貌换了新颜啊!”村民贺老汉说,去年,全村107户中,像他这样搬到山下新村的有46户。还有50多户享受到了货币化安置,已经陆续住进县城的小区里了。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西宁市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包括建设住房,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的6大项目。

   大力“下猛药”

  施惠民项目避免返贫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扶贫策略。

  【精彩样本】

  过去,“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等制约农村群众脱贫的问题,动辄成千上万的学费,或几万、十几万的救命钱,让不少农村群众叫苦不迭。

  如今,贫困大学生上学有了政府的补助,贫困户看病也有了“健康保”。

  百姓话脱贫:“得了这个病,医药费把全家都拖垮了,妻子又有些智障,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救助,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挺下去……”家住湟中县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李生珍身患一种罕见的腿部疾病,2015年12月在医院做了截肢手术。提起救助,55岁的李生珍激动万分,“没想到预交的药费能得到报销,自己没花费一分钱就能治好病,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

  去年,我市率先出台并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实施办法》,对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实行学费、生活费全程资助。截至目前,892名贫困大学生得到全程救助。

  同时,我市还率先实施精准扶贫“健康保”保险项目,减轻贫困患者就医负担。市县安排资金1025万元,全市贫困人口意外伤害、身故、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全覆盖,为20323名女性提供“健康保”女性安康保险。筹资100万元,为4930名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8种慢性疾病患者免费发放专用治疗药品。筹资230万元为51所乡镇卫生院、330个贫困村卫生室配备常用基本药品,投资4700万元实施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提升工程,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健康保障能力。

   提供“硬实力”

  金融保障撑起新希望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引导作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财力”相助。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给这些贫困户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让他们树立“能创业”“敢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拔掉精神上的穷根。

  【精彩样本】

  过去,一家五口靠种燕麦维生的日子,湟中县阿加庄村村民虎延苍指着村周边的高山和干裂的土地说:“靠天吃饭,旱多雨少,麦粒长出来却经常不挂浆,这样的穷日子过怕了。”

  如今,“银行的人将金融扶贫的政策讲给我和乡亲,我填了申请很快就拿到4万元贷款,全家凑足钱买了一台挖掘机,现在儿子去工地干活,一个月收入5000多块呢。”虎延苍说。

  百姓话脱贫:原先大家都一样穷,如今都是互相比着干。用我们的话说:“手里有了钱,心里有了底气,日子才更有盼头。”

  去年以来,我市落实金融扶贫贷款6.5亿元,6560户贫困户贷款25878万元,45户能人大户贷款1331万元,2家家庭农牧场贷款28万元,64个专业合作社贷款5072万元,1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436万元,28家龙头企业贷款29266万元,其他贷款3358万元。村级50万元互助资金全部拨付到村,330个贫困村注册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初步统计互助资金协会已向5000户农户发放借款9280万元,其中为820户贫困户发放借款1584万元,占受益农户的16.4%。

   电商“开新路”

  打通下乡最后一公里

  点开鼠标,选购商品,轻松付账后就只等商品送上门来。近年来,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深得人们的喜爱。

  【精彩样本】

  过去,从互联网上购买什么快递都配送不到,只能去实体店买。

  如今,各大快递、服务网点都先后进入,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平台。

  百姓话脱贫:“没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纪还能体验上这样潮流的幸福生活,刘老汉在网上选购的是一款铝合金拐杖,既美观又轻巧,关键是价格还不贵。”72岁的湟中县上新庄的刘老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当上“网购达人”。

  去年,我市建立了服务点55个,其中湟中30个、大通20个、湟源5个。大通县整合电信、邮政与青藏百灵公司力量,支持物流企业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湟中县、湟源县利用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并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互联网代购、快递、代缴通讯电话费、水电费、代售票务、办理邮政、助农取款等业务,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黎晓刚)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