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晚报】天蓝地绿水清:亮眼的民生答卷

16.02.2017  00:39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省环境保护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快推动“四个转变”,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紧紧扭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个“牛鼻子”,坚持环境质量与总量“双管控”,着力推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管理转型,着力推进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回顾2016年,我们看到了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3%……一份抢眼的环保成绩单。

    三大污染防治行动呵护碧水蓝天

      留住蓝天白云,是百姓福祉所系;提供良好的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省环境保护厅大力实施以“碧水蓝天”为重点的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努力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绿色画面 】清晨,一缕缕霞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中心广场、麒麟湾这些城市最先醒来的地方,在清晨聚集着前来晨练人们,不用带“防霾口罩”,不用专程去郊区、野外“找寻”,他们自由呼吸着这座城市舒爽、清新的空气,这就是让青海人自豪的“青海蓝”……

    “干净清澈的大水面,空气湿润,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随着西宁市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的推进,海湖桥至报社桥段的湟水河改变了模样,这就是让青海人骄傲的“湟水清”…… 

绿色工程

●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保护。2016年环保部确定我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84.2%,省上确定湟水河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高于83%。按照国家“水十条”和我省《工作方案》,在持续深化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争取国家水专项,加上省级湟水河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两年累计投入12亿元,其中今年5.5亿元,重点实施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湟水河重点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和龙羊峡、李家峡、玛多湖泊群等良好湖泊生态保护项目。并针对海北、海东等地区污染较重水体,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分散式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等试点示范工程;围绕“到2020年湟水流域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Ⅲ类水质占比达到50%”的目标,按照强化源头控制、水陆兼顾、干流与支流统筹原则,编制《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6年-2020年)》并报省政府,编制了5个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

●大气污染防治。2016年国家对我省的考核由东部两市扩大到所有市州(西宁、海东两市PM10浓度较2013年下降9%。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落实“抑尘、减煤、控车、治企”举措。特别是进入冬季采暖期后,督促指导各地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集体约谈了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等地方政府负责同志,组成两个督导组蹲点督查,有效推进了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82亿元,主要用于格尔木冶金工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6个项目,按照“土十条”编制我省《工作方案》,实施了西宁七一路延长段和原海北化工厂受污染场地的修复与治理。

●总量减排。在水方面,通过加强对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对3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减排目标。在气方面上,通过实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关停了青海桥头铝电5台125兆瓦火电机组,完成青海昆仑碱业等4家自备电厂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改造和青海耀华玻璃脱硝改造工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幅下降。

绿色数字

数据一: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83.3%,长江、澜沧江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Ⅰ类,黄河干流、黑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7%。地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

数据二:据初步统计,全省8个市州政府所在城镇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7500辆的任务。

家园美化行动让农牧变美变靓

    一场将触角延伸至农牧区的家园美化行动,以连片整治的形式,让25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的环境面貌得到改观,她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农牧区,吹走了昔日的脏乱差,吹来了农牧民的笑容,留住了乡愁。

绿色画面 】2016年夏季,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和三合镇时,看到很多农户门前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水泥路面,路边新增了整齐划一的垃圾箱,昔日随处可见的柴草堆、粪堆和垃圾堆不见踪影,一股清新的田园新风扑面而来……村里的杨启莲老人笑着说:“村里这两年变化太大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旁种上了花骨朵,村里新添了垃圾桶,我们农村美得很!

绿色工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将农牧区环境整治与国省道铁路交通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统筹实施。在环保部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环境整治从2011年到今年累计安排资金15亿元,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2515个(其中今年500个)、全覆盖县达25个,玉树、果洛州率先实现全覆盖。

    在实施过程中,我省注重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相结合,重点解决了三江源农牧区和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同时,从2014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奖补资金,带动地方增加投入、投工投劳,对重要国省道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注重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有机结合,共创建命名省级生态村206个、生态乡镇34个,平安区平安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湟源等5个县(区)启动了生态县创建工作。

环境监管执法亮利剑“”污

环境监管执法高压常态化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压器”。近年来,全省实施史前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开展“利剑”行动,筑起了一道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之墙”。

绿色画面 】近年,全省责令取缔关闭企业35家、停产36家。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在甘河工业园区内的青海西部碳素有限公司看到,厂区内之前烟气弥漫、粉尘污染严重的6万吨/年碳素煅烧生产线已不复存在,取代这条生产线的将是一个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阳极组装车间。

绿色工程

    按照法治化要求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及问责。国办《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在全国较早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和《督查工作方案》并由环保部向全国环保系统转发,积极促进地方政府环保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推进监管执法重点向督企督政并重转变。从2014年8月开始,持续抓生态环保大检查问题整改,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排查出的122个问题和33个省政府重点督办问题,绝大部分基本完成,青海西部水电安全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等6个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需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及配套办法,全年共检查各类企业及项目8142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462家,行政处罚235家,其中责令取缔关闭企业35家、停产36家、按日连续处罚7家、查封扣押5家,移送司法机关9件、实施行政拘留7人、刑事拘留并逮捕2人。

    加大环保督政力度,在2015年对西宁市等3个市州政府开展综合督查的基础上,去年又对海南、海北、玉树州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综合督查,制定并印发了《青海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启动了2016-2017年度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强化辐射安全防范,开展放射源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和“平安青海-2016”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我省作为典型在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高级研讨班进行经验交流,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天地一体化

    重载云台摄像机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智能检测跟踪和预警、1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区位观测点现场端视频观测系统实时查看、环保业务专用数据传输网已覆盖全省所有环保部门——近年来,我省加快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生态地面监测站网体系、生态综合数据资源中心等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进有力。

绿色画面 】在青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内,通过“生态之窗”监测人员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的画面;黄河源头扎陵湖;并能对野生动物进行抓拍和录像。省环境保护厅在推动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建设基础上,启动青海“生态之窗”建设工作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采用高清视频监测、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网络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

绿色工程

      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24个观测点位,基于省环保专网、环保云平台、长光程高清视频观测系统建立了青海“生态之窗”,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系统、代表性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观测和实时在线展示解说。利用生态监测成果和“生态之窗”,省委省政府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情况。作为全国首个试点项目,率先在西宁市3个工业园区建设了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大气中16种有毒有害气体和32种重金属类金属污染因子及自动监测预警,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我省组织召开了“中荷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示范项目启动会”,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做好环评服务

    按照环保部采取“规范一批、完善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开展历史遗留“未批先建”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的清理,我省清查出的205个“未批先建”项目中属省内环保部门清理的203项已清理202项,1277个“久拖不验”项目已清理完成95%。按照环保优化发展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2个重点规划环评和3个重大项目环评通过了环保部审查批复。省级完成4个规划的审查,深化“放管服”改革,省市(州)共完成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378项(省级15项)。另外,省上确定今年我厅争取环保部专项资金的目标较上年增长8%,实际争取资金10.1亿元、增长16.5%。

积极探索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改革

    我省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职责,着力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制定了我省贯彻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积极研究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具有牵引性和综合性的改革工作,确定的30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完成20余项,出台了70多个方案报告和意见办法。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办公室,具体牵头组织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高质量编制了3个园区实施方案,起草了8个管理办法(初稿),制作宣传片并搭建政务网站,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后,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无缝对接。同时,组织编制《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并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完成了43个县(区)的核查,在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4个县)利用遥感方法开展了以实物量为主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同时,做好环保自身改革。启动了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垂管改革试点工作,拟定了《青海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办法。不断强化排污权交易和排污许可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办法,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常态化。完成了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核查核定,为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奠定了基础。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涉重金属、化工等高风险企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出台了我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已有14家环保专业机构承担了我省城市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环境在线监测设施和环境监测服务的第三方运维。

    省环境保护厅还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面得到不断拓展,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