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解决“城市病”路在何方

30.01.2016  11:14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然而,如今品咂这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伴随着西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道路拥堵,资源紧张,公共服务短缺等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西宁怎样给“城市病”开药方?

  

  西宁得了大城市常犯的“城市病”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如今出门你不敢开车了,因为怕路堵,车难停;天气不好,能见度低时已经习惯戴上口罩;看着刚修好的道路又被重新挖开,总觉得有些浪费;一遇到大雨,城区四处能看海……越来越多只在大城市里才能遇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人将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定义为“城市病”。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如今,西宁全市常住人口已达229.07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伴随着西宁的发展,“城市病”的部分病症也出现在市民身边。

  如今在西宁,堵车已经不算新闻。2015年4月9日,西宁遭遇史上罕见大堵车,长达几公里。12月9日,一辆宝马车在昆仑桥逆行,周围多处路段拥堵,西宁的交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西宁,每100辆汽车停车位不足20个。一下大雨,市区多处地段积水成涝,排水管网瞬间爆满。就医难看病贵,公共资源和设施紧缺等“城市病”突出症状纷纷现身西宁。

  西宁“城市病”病根在哪

  “城市病”几乎是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然而,西宁的“城市病”也有自己的根源。

  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宁首位度、聚集度、贡献度高,是一座输入型城市。如今,西宁全市常住人口达229.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57.15万人,暂住人口为45.44万人。从2004年到2014年,西宁城镇人口10年净增37.95万人。人口增多,城市变得拥挤。数据显示,西宁市老城区每平方公里超过3200人,接近于上海每平方公里3826人的水平;西宁人均道路面积不到10平方米。

  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西宁买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人多车多了,造成拥堵。据统计,2006年,西宁市汽车保有量仅为13.14万辆,2008年,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和千人拥有率均低于其他西北省会城市,但近几年西宁市机动车增长率却在逐年提高。目前,西宁市汽车保有量接近45万辆,平均每5人拥有一辆汽车,接近于北京市5.6人1辆机动车的水平,并且每天持续以200辆到400辆的速度增加。行路难,停车也难,西宁近45万辆车仅有6.9万个停车位。

  虽然西宁是黄河上游第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水资源总量为1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600立方米,但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近四分之一,是生态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随着西宁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东部城市群建设,全市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逐年剧增,工业用水、园区发展用水、民生工程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区域缺水范围逐年扩大,用水需求量成倍增加,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宁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两年,西宁发展迅速,但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需求,这成为西宁患“城市病”的病根。

  西宁如何摆脱“城市病”

  经过探索,人们发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是摆脱“城市病”的一个办法。2015年,西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试点主要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四融入”;创新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以业兴城、以城促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绿色集约、外向型发展;积极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农村产权制度和流转机制。

  此外,国务院还批复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5年修订)》,到2020年,西宁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43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西宁将在517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西宁还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在此次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很关注西宁城市发展。农工党青海省委提案建议:要逐步增加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减少工业用地,增加生活和基础设施用地;大力推行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循环利用和劣地优用等多种模式,加大城乡低效用地、废弃地和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快“副中心”建设,提升海东城市功能水平。打造“智慧西宁”,建设高原特色的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人大代表马田中建议,大力推进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对条件允许的道路加宽,充分利用广场地下。高架桥下的空地增加停车位、规范住宅小区停车区域划分。

  人大代表孔令东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宁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

  转型升级通向幸福之城

  无论是委员的提案还是代表的建议,都在探讨为西宁“治病”的良方。为了把西宁打造成一座幸福之城,西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西宁将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综合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统筹空间、功能、基础设施等要素布局,促进区域与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这些改变将受市民关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空间布局方面:以200平方公里“城市绿芯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为双城,与东川、西川、南川、北川、甘河、鲁沙尔、长宁片区共同建构“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扩建西宁机场、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建设市域高速中环,构建“四横十五纵一环”主干路网体系等。

  此外,加快西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城区确保综合管廊成网,主城区加快形成骨架,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加快“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系建设,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并向市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