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共建共享,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1.05.2016  11:49

  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矢志追求的目标,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又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建”的姿态和热情,推动了海西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在“十三五”期间,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又会在哪些方面为海西实现跨越发展注入活力,派生出希望?本报报道组以共享为主题,以不同角度对海西州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题采访。

   在海西谋求更大发展的同时,如何为共享提供强有力支撑?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坚持共享发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前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受经济形势变化影响,目前海西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局,需要的是更新发展理念,需要的是全面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全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奋斗。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为海西实现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赋予海西更为重要的发展使命。海西想要在逆势中有所作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就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大力推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四大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构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统筹铁路、公路、民航协调发展,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南北贯通、东出西联”的大交通格局,着力解决发展瓶颈。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要素资源,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强化区域联动协作,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立足比较优势,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造格尔木西部自由贸易区,全力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

  发展是共享的基础,基础牢固了才不会地动山摇。海西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全州各族干部能动性,才能实现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共享各项改革发展成果。

   海西依据哪些抓手,为海西各族群众形成了共享成果的载体?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王林虎:对海西来讲,做好新形势下城镇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

  总体来说,现阶段海西城市发展呈现出规划和定位模糊、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但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的特征,下一步,需要我们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要求,把握好以格尔木、德令哈为中心城市,茫崖、都兰为副中心城市,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推动海西城市群建设这个关键。通过大力推动城镇户籍全面放开,打破户籍限制的瓶颈,制定相对宽松的落户条件,有序促进农牧民举家进城落户,有序推动外来长期经商、务工人员落户海西,争取发展所需人口红利。始终贯穿产城融合、产城联动的发展理念,引导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有效融合,积极培育有资源支撑、市场前景广阔、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壮大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积极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城镇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只有认清海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找准工作短板,明确努力方向,走出一条体现客观规律、具有海西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才能为全州各族群众共享海西发展提供一个有效载体。

   海西从哪些方面让广大群众在共享中得到实惠,普遍受益?

  海西州副州长李科加:海西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在全力抓工业、促发展,抓投资、促增长的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事业改革,努力让全州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12年免费教育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族教育,建成海西州高级中学。重点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截至4月底,州职校、格尔木市职校与5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全面实行15年义务教育,推行学前教育“公建民办”办园模式。

  为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海西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就医“一卡通”;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原来的40元提高至45元;今年,重点落实药品零加成销售补助政策,一季度财政支付药品零加成补助310万元;启动海西州药事服务管理中心组建工作。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海西州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由1070元调整为1270元,建立矿山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长效机制,在58家矿山企业实施了“农民工进出厂管理制度”和“代发工资制度”。

   德令哈市是海西州府所在地,在共享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德令哈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帮助贫困群众甩掉贫困帽子。

  德令哈是海西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三个地区之一,为实现全市2016年20个贫困村340户98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德令哈共编制全市20个贫困村脱贫方案、265个贫困户脱贫方案、6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9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从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金融扶贫支持产业发展、用足惠农政策和补贴、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发展教育解决贫困家庭供学负担、加大因病因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与残疾人补助力度、抓好社会扶贫、发挥科技扶贫作用、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发展产业和资产收益脱贫、低保兜底、易地搬迁和房屋就地改造等12个方面,进行了扶贫攻坚精准布局施策,通过挂图作业的方式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推动,完全能实现州定的一年完成,一年巩固,提前两年完成整体脱贫目标。

  德令哈作为州府城市,扎扎实实的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消除贫困现象,是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牢基础,这也是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题中之意。(刘法营)

   采访扎记

   大棚托起共享之路

  在瀚海戈壁上的德令哈市,新堉种植示范区专业合作社的“名头儿”很大,作为我省新农业领域的首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快速成长,现在,仅他们一家就能给当地蔬菜市场提供了40%的供给量,使德令哈市的群众以前吃蔬菜都要依靠外地贩运的情况得到改变。

  出德令哈市区西行5公里左右,新堉合作社的上千多栋日光节能温棚,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开阔地上向远处的山脚下延伸,在大棚间纵横交错的硬化路上,不时有箱式的蔬菜配送车出出进进。

  合作社的理事长桂新立说,6年前他带领附近两个村的村民,搭上政策的“顺风车”,实施建设了德令哈市千棚果蔬生产基地,在200多公顷的土地上建起日光节能温室2000多栋,以及可存储1000吨果蔬的保鲜库一座。所有温室全部配电动卷帘机、滴灌设备和蓄水、保温设施,以高科技为依托,采用智能化湿度、温度、灌溉控制系统,成为当地第一家率先引进国外新型农业智能化技术的果蔬基地。

  新堉合作社在共享中滚雪球般迅猛发展,既让合作社的社员在提高土地产值中增加了收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又以直接丰富当地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使群众在共享中普遍受益。

  去年全年合作社为当地市场供应果蔬1825吨,平均每天上市果蔬5吨之多。千棚果蔬基地温室配套设备全部完善后,每天向市场供应果蔬将达到40多吨。随着脚下之路越走越宽,合作社开始进行绿色无公害产品多层次、多种类的开发种植,实施“品牌战略”,其自主创新的“晨堉”果蔬产品商标已通过省级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也把合作社引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合作社一改过去分散单一的生产模式,集果蔬种植、绿色生态、观光旅游、特色餐饮于一身,形成了从“农场到商场”、从“大棚到餐桌”的绿色全过程可追溯产业链;公司加基地加合作社加种植户加市场的经营模式更加紧密和规范,龙头企业带动庄户人增收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随着发展,公司在用人机制方面更显现“亲民”。合作社现在长期安排周边乡村200多名农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近3000元,在这里打工的200余名乡亲,年人均就可增加36000元的收入。同时带动起基地周边的希望村、花土村等近10个村的蔬菜种植户500 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一条共建共享的道路通向了千家万户的门口。(刘法营)


  .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