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送气接污”,带来平安乡村新变化

31.07.2017  15:24

新鲜!瞧瞧,海东市平安区乡村的新气象。

一个覆盖面大、受益人数众多的“送气接污”工程——是海东市平安区近年来实施的一项令人瞩目的民生工程。

自2015年至2017年,这项工程已经建设了三年,项目区涵盖三合镇为主的祁家川流域、平安镇为主的白沈沟流域、巴藏沟回族乡为主的巴藏沟流域的异地搬迁户和农村住户。

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送气接污”工程,是平安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中的亮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村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烧煤变烧气,旱厕变水厕,方便又省钱

村民的伙房从三四十平方米缩小到十几平方米。但是,沈祥福并不在意反倒对此赞不绝口:“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嘛!”

沈祥福所居住的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幸福家园小区,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去年底搬迁来之前,沈祥福一直生活在三合镇窑洞村,对经常外出打工的他来说能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便捷的天然气,拥有便利的上下水是他的一个梦想。

三合镇副镇长杜文奎说,从2015年“送气接污”工程实施至今,三合镇天然气管网工程已经完成主管网铺设36公里,沿途村落天然气入户达100%;污水管网和主管道已经全部接通,生活污水从原先的“提桶外倒”变成了现在的“手轻轻一动排污高枕无忧。”

幸福家园小区二号楼一单元201室,是83岁的赵福龙老人的家。在去年底,他和他老伴从三合镇索尔干村住了近80年的庄廓院,搬到了这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在老人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厨房干净的天燃气炉灶取代了安放着大锅的灶台,旁边宽大的风箱变成了抽油烟机。

赵福龙老人说:“如今,楼房有了卫生间,免去了半夜打着手电上旱厕的麻烦。以前,一年都洗不了一次澡,现在想洗就洗,方便省事又干净卫生。”

“生活质量提高了但生活成本却在降低。”张其寨村位于平安城郊,是三合镇第一个实施“送气接污”工程的行政村。村主任唐生春去年2月份在全村带头安装了天然气,还购置安装了壁挂炉和暖气片,从此冬日靠烧煤取暖改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同年4月份,污水管道通进了家门,大门外的旱厕变成了室内的水厕,平时让人头疼的排污问题也迎刃而解。

唐生春算过这样一笔账:“以前一家人仅冬季取暖就要用2吨多煤,需要花2000多元,并且只能暖一间房,而用天然气可以暖5间房,而全年做饭和取暖的总花费只有3500元左右。”

“别看房子现在还是老庄廓院,但里面的‘配置’早已‘鸟枪换炮’,村民延续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将得到质的改变。”参与平安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农村“送气接污”工程的工程师李斌介绍,目前以三合镇为主的祁家川流域已经全部完成了“送气接污”工程,平安镇为主的白沈沟流域,燃气管网工程已经和污水管网工程同时建设中,预计在明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到“十三五”末将全面完成祁家川流域、白沈沟流域和巴藏沟流域沿线主要村庄的“送气接污”工程。

“送气接污”工程就是造福工程

三合镇仲家村这个位于峡群寺林场东侧的自然景色十分美丽的村庄,正因为“送气接污”工程的实施,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

去年6月,仲家村成立了田春峡油用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田春峡生态牧场。

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蓝图,董事长王孝忠如是说,依托油用牡丹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向吃、喝、玩、乐、住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先准备建个农家风情的宾馆,再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美景,打造包括跆拳道、瑜伽等健身和养生项目在内的健身基地,最终打造出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乡村旅游度假山庄、徒步公园。”

王孝忠说,这些规划投资将超过1亿多元,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企业所以敢有如此大的规划和投资,王孝忠并非只是看到了仲家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大程度上是看到了在这里开展的“送气接污”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他说:“天然气进村,对景区住宿和餐饮业发展很重要,宾馆需要24小时的热水和冬天的取暖,环保又经济。接污工程,可以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是个实实在在地造福工程。”

古城回族乡石碑村位于平安区白沈沟流域,“送气接污”二期工程正在这里实施。在这个工程的推动下,投资达到4000多万元的石碑村旅游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项目包括生态餐饮、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多个内容。

“路是致富的基础,但光有路没有其他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会给后续致富带来瓶颈。”项目开发商马海龙说,“国家提出丰富乡村旅游业,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石碑村借‘送气接污’工程、凭自然环境等优势,可以大大推动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和餐饮业。”

河水变清了,大气环境变优了

在“送气接污”工程实施之初,改善平安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是该工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湟水河由西向东贯穿海东市平安区,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平安区境内汇入湟水河的四条支流中祁家川、白沈沟、巴藏沟三条河是湟水河的重要支流。在“送气接污”工程建设前,这三川地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2014年的水质通报显示,湟水河平安过渡区水质未达标。今年,平安区环保局重点对祁家川流域进行了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参与“送气接污”工程的工程师李斌介绍,污水管网分为主管网和入户管网,沿线配有化粪池,生活污水通过百公里长管网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清洁处理。

沈家村,位于白沈沟流域的下游。李索元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里,40多年来家住在河边的李索元见证了白沈沟流域的水质由好变坏,再由坏变好的过程。“小时候河水很清,村里人经常用河里的水直接喂家里的牲口。”李索元说,后来河道里慢慢地就有了臭味,严重时天气一热臭味就往家里飘,这两年虽然水没有小时候那么清,但让人恶心的臭味已经没有了。

不仅是河道,沈家村上空的蓝天也恢复了湛蓝。随着天然气的入户,曾经傍晚时分炭烟袅袅的乡村景象已经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夕阳下一片清爽的安逸。在李索元家,曾经支着大锅架着风箱的灶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燃气灶和厨具。

“以前做饭,煤烟熏的日子我也经历过,现在做饭厨房里清爽得很。”李索元说,“现在全村都用上了天然气,烟气罩着村子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了。”

农村天然气的接通让煤等传统燃料退出了历史舞台,使得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逐渐消失,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平安区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安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监测显示,空气质量为优。今年上半年平安区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143天,优良天数108天,优良率为75.5%。

整个“送气接污”工程的实施,从河道的水质保护到空气质量的改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李兴发)

视点短评

一项造福乡村的民生工程

海东市平安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大半。当地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改善民生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关系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大课题。

“送气接污”工程,送来的是天然气,“送”走的是祖祖辈辈旧的生活方式,旧的生产模式;接的是污水,同样“接”来的是崭新的精神面貌,提升的生活质量,新的投资环境。目前,以三合镇为主的祁家川流域已经全部完成“送气接污”工程,平安镇为主的白沈沟流域的其中6个村燃气管网工程将与污水管网工程一并实施,预计将在明年年底前全部完成。至“十三五”末将全面完成祁家川流域、白沈沟流域和巴藏沟流域沿线主要村庄的“送气接污”工程。

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所面临问题的根基。“从根子上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平安区谋长远,高起点,大手笔,在海东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送气接污”工程,充分体现出了政府“急群众所急、想民之所想、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海东市平安区以“四个转变”的理念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四个扎扎实实”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中,为易地搬迁户和偏远农村实施的“送气接污”工程,为当地的这棵“梧桐树”衍生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根。(李兴发)

故事传真

美啊!三合镇村民的生活

初夏,河湟谷地凉爽宜人,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整洁干净的乡村风貌令记者眼前一亮,一排排整齐的安置区楼房,平坦的硬化路面,安静休闲的小区环境……给人一种与城区环境一样的感受。

去年11月25日,三合镇的四个村、两个自然社成为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不仅如此,到现在为止,三合镇安置区在全部实现送气接污的基础上,其余村庄也正在逐步将接气送污实现全覆盖。

“这项工程让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户们改变了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乡村的农户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大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了。”谈起来村庄的变化,三合镇镇长刘祖禄欣慰地说道。

走进三合镇安置小区,几位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这里,段光才老人一边照看着小区门口自己开的小卖部,一边在小区当着保安,看见我们走来,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家看看,走进他的家中,记者不禁感慨,这跟城市里的房屋比真是一点不差!

120平方米的房间窗明几净,三室两厅的结构装修精美,宽敞的卫生间、厨房和阳台都一一俱全,家中段光才的媳妇正在厨房忙碌着,又是洗菜,又是烧水,“这有天然气和自来水就是不一样,我做饭都能方便许多呢。”

段光才是三合镇窑洞村的村民,家中六口人,除了老两口,儿子和儿媳妇都在西宁打工,只有两个孙子和老人住在一起。“这次搬迁对我们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原来,搬迁之前,他一家的房屋在离安置区15公里的大山山顶上,最早的时候住在窑洞里,一段时间后才住上了土木结构的平房,直到去年搬迁之前,经历几十年风雨的房屋早已坍塌破败,住不了人!

“去年我们一搬进来,房子就通了水和气,我只买了一次两千立方的气,总共2800元钱,用到现在都还没有用完,还剩两百多立方米,真是又干净又划算。”比起以前的生活,段光才说道,“住平房的时候家里取暖只能烧煤,一年光买煤就得花费3600元钱不说,不卫生。有了燃气灶,就方便多了。”

还在山顶居住的时候,段光才一家用水只能去山底下挑河水,后来村里拉了一个自来水管,离家也有六七百米的距离,每天都得去挑五六回水,对两位老人来说,太难了。而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卫生的水,这些变化对像段光才一样住在大山上的村民来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

由于是农村用水,到目前为止,三合镇安置区的水费制度依然沿用搬迁之前的一人一年十元钱,即便住上了用水方便的楼房,村民们还是能享受优惠的价格。现在的段光才每个月当保安有1200元收入,经营的小卖部也已经挣了2000元,这舒适方便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村民的生活跟城里人一样美满。(罗珺)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