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祁连旅游发展“密码”

22.04.2016  08:47

  青海新闻网讯 全县只有5.1万人,为什么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服务的人就有近八分之一?一个高原草原县,为什么5年时间能够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3亿元?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品牌提升品位,从文化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入手,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祁连县的旅游业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密码”。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祁连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是大自然给予祁连人民的“福利”。因势利导,祁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确立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目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祁连县农牧家乐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建成草原驿站3处、星级厕所12座,建成投资6100万元欧式步行街、投资1.34亿元东方瑞士水世界、投资两亿元的中国五矿五星级祁连大酒店和投资1150万元的游客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旅游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使旅游发展基金由2006年开始设立时的50万元增为2015年的530万元。旅游业发展同时带动了祁连城乡居民收入,仅2015年,祁连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二五”初期的1.54倍和1.84倍。

  打品牌提品位

  几年前,祁连县投资近10亿元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和峨堡高原新城建设”工程,实施畜牧业发展集约化、工业发展园区化,大力实施草原禁牧、退耕还林、绿化造林、河道治理等工程,推进“三城三区”建设,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保持在100%。制作发行多套《天境祁连》宣传画册和以资源、风光、歌曲为主的宣传光盘,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祁连文化旅游,让祁连县成为音乐家采风基地、摄影家创作基地、青海省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入手,祁连县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天境祁连·东方瑞士”旅游品牌效应凸显。与此同时,祁连旅游业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多地、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格局,先后加入丝绸之路227线三县旅游合作联盟及227最美国道六县区联盟,促进了旅游业区域间合作发展,使市场化运作更加成熟。

  文化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离开文化,旅游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化旅游与第三产业整合发展,让祁连县旅游业健康壮大。祁连县先后举办《大众摄影》“中国好风光”——祁连赛区采风活动、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绿色生态祁连行”采风活动,首届中国广场舞大赛青海赛区比赛活动,“走进藏区”——“天境祁连”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将祁连宝玉石、牛羊头饰品、唐卡、祁连藏绣等地方文化产业逐步转化为旅游商品,挖掘阿柔逗曲、阿柔婚俗、郭米则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民族民俗文化精品,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助推发展。建设完善景区、宾馆、餐饮、农牧家乐等基础设施,加工销售地方特色产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促进文化旅游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力支撑了祁连旅游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投资近亿元的祁连县民族文化影视展演中心今年将投入运营,预计年影视产业和演艺产业收入可达1600多万元。

  今年,祁连县迅速启动5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以畜牧业优势催生的“牧游经济”、以文化优势催生的“演艺经济”和美食优势催生的“舌尖经济”,将使旅游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