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平安和谐的生活
农牧民群众学习劳动合同法。司轩 摄
村民聆听婚姻、经济等民事案例宣讲。相金玉摄
律师解答官兵的法律咨询。谢忠兴 摄
检查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司轩 摄
依法治省步履铿锵,法治青海砥砺前行。
回首与铭记,法治的力量推动着青海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发展与转型,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
随着依法治省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看到,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不断拓展,法治政府强力推进,执法日趋规范文明,司法彰显权威公正,公平正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走近群众、温暖你我。
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法治正在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法治建设成了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护航者。
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际,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方向,相信一个个务实高效的会议,一份份提纲挈领的文件,一项项坚实有力的行动,必将推动依法治省取得新的成绩。
网格化管理中的“全民力量”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达沃社区的退休老干部苏吉是社区出了名的“大忙人”,却也是社区居民眼中的热心人。他不仅能用故事讲法律,还带动社区其他老人积极参加网格管理队伍。
现在,给居民“操心”的人多了,邻里之间的矛盾少了,社区的义务“宣传员”队伍庞大了,达沃社区的居民们生活得安心,舒心。
让社区的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居民参与担任网格员,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是达沃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创新做法,不仅壮大了社区的服务力量,还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
社区工作人员解决不了的事,老人们一出马准能“搞定”,大家心里都服。而达沃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本身也很有特点,社区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等实际情况,以路为界划分为3个区13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名精明干练的网格员,真正实现了“网中有格,格中定人,各负其责,全面覆盖”的网格模式,建立了“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础信息库,由网格员及时了解、上报并解决网格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支持和理解。大学生阳措“主动请缨”加入了法律咨询队伍,居民之间有了小纠纷、谁家有个小矛盾,阳措就又说“理”又说“法”,及时地化解问题。
社区居委会还调整充实了义务防范队等社区群防群治队伍,一天24小时开展分块分批的网格巡逻,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社区的一些年轻人加入到为居民服务的队伍之中以后,大家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以前长期存在的一些陋习不见了,显出更多朝气和阳光。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随时关注和掌握社区的各类信息,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早介入、及时协调落实。
网格化管理,打破了以往以条块分割为主的传统社区工作格局,在社区单位的多方参与、支持下,社区工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王宥力)
“鹰眼”为百姓守护平安
“偷走的牛找回来了,有这个监控真好!咱老百姓的日子以后就踏实了。”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牙训村的扎西高兴地说。2015年10月25日,当警方历时半月,将文都藏族乡两户人家被盗的46头牛归还失主时,失主向民警献上哈达,群众奔走相告。
这是一起涉案金额大、借助技防手段及时破获的跨省盗窃牲畜案件。案发后,专案组成员跨越甘、青两省,调取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所经过的卡口视频资料,发现文都藏族乡昂某有重大作案嫌疑。专案组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将犯罪嫌疑人昂某抓获。经过突审,犯罪嫌疑人昂某交代了藏匿牦牛的地点,侦查员将被盗牦牛送回受害人家中。就这两起被盗案来讲,迅速破案和视频监控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有了监控,节省了很多时间,大大缩减了破案周期。”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江文辉说。
冬日暖阳下,循化县街子乡三兰巴海村文化广场的电杆上、村委会办公楼的一角……一个个摄像头如同一只只“鹰眼”,居高临下,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并将这里休闲的人们、去上学孩子,来来往往的人都一一记录在“眼”里。
“自从村里装了监控,摩托车被偷、广场设施被破坏、乱倒垃圾的少了。因为大家知道摄像头时刻在录。”三兰巴海村党支部书记韩春林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个5岁的小孩出去好久不回来,全家人四处寻找。后来通过调取村委会监控录像找到了他,原来小孩子到平时不大去的一小朋友家玩,忘了回家。”
在三兰巴海村委会警务室内监控平台,可从大屏幕上同时观察到许多监控点的实时情景,并能随时切换某个监控点的特写镜头、调看过去的视频录像资料。
“有一家的玻璃被打碎后,通过监控视频查出了。”街子乡副镇长马万明一边演示着监控平台,一边向记者介绍道。“今年,县公安机关借助技防手段破获4起盗窃案件、2起抢劫案件,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县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44.4%。”
“海东市技防设施逐步实现由城区、集镇性农村的覆盖,逐步实现了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模式,逐步实现了信息共用共享。”海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办副主任张润晋告诉记者,“小技防”在平安建设中的“大作用”逐步显现,为“平安海东”建设打牢坚实的技防基础,在全省平安创建技防设施建设中走在了前列。(魏爽)
运行在“四库”里的民声民意
岁末年初,朔风凛冽,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红山村村民李占寿一家生活在温暖的新房子里,感觉生活比蜜甜。
时间回放到三年前。那时,李占寿一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几近坍塌,夏天雨水四处滴漏,冬天寒风穿堂而过,一家人生活苦不堪言。李占寿很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好让一家人生活的好一点,但是家里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根本没有能力翻建新房。
村干部把李占寿家的情况反映给了沙柳河镇的干部,镇干部及时把他们家纳入了刚察县“四库”平台中的“困难问题库”里。随后,沙柳河镇党委、政府与县民政部门协调,给李占寿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第二年,李占寿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地住进了一砖到顶的新房子里。这还不够,镇上的干部们捐助了15000元现金,帮助李占寿家添置了家具等所需物品,彻底解决了一家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2013年以来,刚察县立足实际,探索建立和运行了“四库”网络平台,即“困难问题库、矛盾纠纷库、意见建议库、四风问题库”。几年来,刚察县“四库”建设工作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刚察县平安建设进程。
“四库”网络信息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五步工作法”,即主动问需、梳理入库、建立账台、全程督办、办理销号。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刚察县“四库”网络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由群众向上跑变成干部向下跑的治县理政新路径,有效解决了群众诉求不畅、项目分配不公、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如今,刚察县“四库”平台成为畅通社情民意的“直达车”、密切干群关系“连心桥”、落实惠民政策的“公平秤”、改善社会民生的“助推器”、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石”、转变干部作风的“催化剂”。
据统计,截至去年7月底,“四库”平台已纳入“四风”问题2469件,已整改2398件;纳入矛盾纠纷171件,已调处化解170件;纳入困难问题3923件,已解决2862件,其余均已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年度或者中长期规划来逐步解决;纳入意见建议269条,均已及时答复回音,并采纳36条。(何敏)
村警李遵帮二三事
李遵帮没有想到,自己退伍二十多年后,还能有穿上警服的一天。
活了半辈子,往日以当保安为营生,到如今,穿上警服当上“村警”,换李遵帮的话来说,感觉就像做梦一般美啊!
为切实维护好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秩序,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西宁市湟中县近期先后分两批招聘村警396名,做到了行政村(社区)“一村一警”全覆盖。李遵帮就是其中一名“村警”。
李遵帮服务于鲁沙尔镇昂藏村,昂藏村村民以汉族为主,有藏族10来户。
李遵帮的工作主要是安全保卫、巡逻防控、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宣传防范等。
“别看我只是一名小小的村里协警员,起的作用可不小,至少让群众觉得安心。”李遵帮说。
自上岗以来,李遵帮很爱惜身上的警服以及身为一名村警的荣誉,工作兢兢业业。
有一次,一个开水泥商砼车的司机在倒车时由于车体太大,占道堵路,和别的司机起了争执,双方都不退让,引起了不小的纠纷。
李遵帮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耐心调解,指挥商砼车调转车头,只花了10多分钟就顺利疏通了道路。
“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我们村警要在矛盾的萌芽阶段就把它化解了。”李遵帮告诉记者。
昂藏村里有两户李姓人家因为门前土地纠纷大打出手,派出所接警后,本可以对双方进行拘留罚款处理。李遵帮考虑到双方邻里邻居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单纯拘留罚款并不能彻底化解矛盾,反而可能让双方关系更僵,于是主动上门调解,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闹得那么僵,关系融洽,日子才能过得舒心。”李遵帮处理起事情来,既有大局意识,也有人文关怀。
平日里,李遵帮没事就在村里转悠,时刻注意有没有陌生人在村里闲晃或者村里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
有些社会治安上的知识,如果只是条条款款地宣讲,能听进去、记下来的肯定不多。于是,李遵帮就主动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给他们讲故事,诸如电信诈骗、邪教如何防范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和宣讲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穿上警服,就是公安队伍的一员,情感上有归属感。平日里,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一身警服。”李遵帮理了理身上的警服,坚定地说。(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