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忠诚凝为永恒

04.04.2015  10:24

  青海新闻网讯 有一种思念被轻轻唤起,如果说清明是寄满哀思的歌谣,在这一天,请为这样一群人用心吟唱。

  他们是打击违法犯罪时,冲锋在前的战士;他们是命悬一线危难时,舍身护民的勇士;他们是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民卫士…… 陈毅、严积财、宁玛才仁、马文雄、刘德成……这些名字,已不再是没有呼吸的符号,在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份同样闪亮的理想,都有一位坚强承担的爱人,都有一个寻找记忆的孩子。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公安民警永远不能释怀的“忠诚”誓言。

  用热血铸就平安,用生命践行誓言。人民公安——和平年代里的人民英雄,也是牺牲最大的一支队伍。据青海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统计,全省公安机关10年来共有103名民警英勇牺牲,238名民警因公负伤,46名民警终身残疾。这意味着,每年有10名民警牺牲、近24名民警流血负伤、5名民警终身残疾。

  清明节来临之际,几位年轻民警也是烈士的子女在思念中娓娓讲述自己在父辈崇高精神的引领下,从孩童逐渐成长为一名公安民警的心路历程,也表达了他们对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自己关心、关爱的感动和感恩。

   “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父亲深爱人民警察这个职业,他从警30年,为脚下的土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或许就是被这种忠诚的信仰所包围,所以在父亲离开后,我决心坚守父亲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带给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分局户政大队民警刘丽辉这种决心的是他的父亲刘德成,曾经奋战在海南藏自治州公安战线的一名民警。1996年,刘德成在查处一起交通事故逃逸案件时,发生交通事故,因公牺牲。当时正在读高二的刘丽辉17岁。大学毕业后,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明明知道这个职业的风险和危难,但她还是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个职业。进入城北分局户政大队,开始熟悉公安工作,也真正进入了一个无声的战场。户政工作看似简单,不像巡警追击犯罪嫌疑人那般惊心动魄,也不像刑警屡破大案那么神气,但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回答群众的咨询。“是父亲的正直、为人和蔼时时告诉我该怎么去做,鼓励帮助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刘丽辉说,在全国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但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父辈,为这身警服感到自豪。或许生活是给你关上了一面窗,让你过早地体会到了艰辛和痛苦,但是你收获了更多的温暖,会有更多人站在你身后,默默地看着你关心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帮助你。“我相信自己,相信父亲为之付出一生的那份坚持,因为没有任何成长会来的那么容易,但是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踏着父亲的脚印走下去”

  17年前,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侦科副科长宁玛才仁在抓捕一名特大杀人、抢劫、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战斗中,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壮烈牺牲。如今,他的儿子丹增尼玛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警察,“穿上警服的那一天,母亲对我说,别给父亲丢脸。”丹增尼玛说。

  父亲牺牲时,丹增尼玛刚刚11岁,但说起父亲,他的言语间无不透出崇拜、尊敬的情感。“小时候,和爸爸就是聚少离多,相处的日子很少,交流的机会更少。那时候,我就在想,公安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没到不顾家不管孩子的地步。”丹增尼玛说,小时候最多的就是不理解。但即便如此,父亲高大的形象,公安工作的神圣,警察坚毅的品格却在时时刻刻触动着丹增尼玛幼小的心灵。 “我愿立志做草原上的一只雄鹰。”父亲日志中的这句话让丹增尼玛年轻的心变得勇敢而坚强。在父亲离开的日子里,丹增尼玛越来越多地了解了父亲,对父亲的敬重也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下定决心选择从警。丹增尼玛说:“比回忆往事更有意义的,就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踏着父亲的脚印走下去,实现他未能实现的梦想。”

  从警后,丹增尼玛一直追赶着父亲的身影,以父亲作为标准要求自己。“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这八个字是父亲留给他最珍贵的财富,在往后的日子里,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是让他受益无穷。从派出所到拘留所,工作岗位不断发生变化;从打击犯罪到说服教育,角色不断发生转换,丹增尼玛经历了一次次业务和精神上的历练。他说:“以前公安工作给我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打击犯罪,刚到行政拘留所的时候有太多的不适应。是所里的老民警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明白能让一个犯了错的人重新回归社会,也是一种贡献。”丹增尼玛说,现在每当听到拘留人员对自己说一声“谢谢”时,心里感觉到非常温暖。“我可能永远都不能做得像父亲一样好,但我愿意付出自己应尽的力量。”

   “面对警徽我一定问心无愧”

  父亲严积财1991年在制止犯罪嫌疑人吉某行凶过程中不幸牺牲时,严首善还是一个正在享受着父母关爱,刚刚踏进学堂的孩子。还有三天,就是严首善7岁生日了。爸爸专门为他从西宁订做了蛋糕,但是却没能陪他一起吃;爸爸拿走了画着飞机图样的生日礼物图,却没能带回他盼望了很久的生日礼物。

  “爸爸忙,爸爸真忙,没有比爸爸更忙的人了。”对于父亲的记忆虽然零星琐碎,但是父亲在工作上的认真,在生活中的为人和蔼却从小到大一直影响着严首善。“父亲在他钟爱的公安事业上奋斗了14年,当我穿上这一身警服时,我彻彻底底明白了父亲,理解了父亲。我觉得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老百姓的平安有他一份功劳,从我懂事起,这份骄傲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严首善从小立志要当警察。妈妈反对了,甚至都不和自己说话,但是当警察的心愿再也没有改变过。2002年,严首善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英烈子女考试,为此他坚定地放弃了当年的高考。在警校的日子,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

  2005年,严首善成了公安队伍中的一员,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他就主动来到民政局申请不再继续领取生活费。“现在,每天做着和父亲一样的工作,穿着一样的警服,身处一样的集体,真的经常会感觉父亲就在身边。疲惫不堪时,觉得他在身边鼓励我;受到委屈时,觉得他在身边开导我。说真的,做警察,光荣和骄傲那是一定的;同时,可以说这种传承也是我寄托对父亲思念最好的一种方式。”严首善说,如果有一天遇到和父亲相同的状况,他的选择还是一样的。如今想到父亲,严首善的内心已经不仅仅是思念,他会很坚定地告诉父亲:“爸,您放心,面对警徽我一定问心无愧!”

   “父亲是我生命的标杆”

  手中这张和父亲的合影,对省公安厅指挥中心民警马剑平来说格外珍贵,因为这是自己和爸爸的唯一一张合影,而且以后再也没机会照了。父亲是那么慈爱,却在2013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赶到办公室时发现,马文雄已经倒在地上,右手伸向办公桌的方向,速效救心丸就在离他一米远的办公桌上。马文雄的牺牲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老爸走后,我和妈妈真的是不知所措,经常感到一种孤独感。妈妈刻意在我面前装作坚强,我也在妈妈面前强装成熟,我们都想给对方依靠感。”马剑平说,“那段时间,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和关怀。我仿佛从那些进进出出穿着警服的身影里依稀看见了爸爸。”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马剑平和父亲共事了6年。“我和老爸虽然不是一个部门,但他对工作的敬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了我很多。在工作上,他就像一个‘超人’,所有的病痛在工作面前都不算啥;但他又是那么善良,碰到有困难的人,他永远都是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马剑平口中的父亲乐观、豁达、睿智,尽管聚少离多,但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对爸爸的崇拜中度过的。尤其在穿上警服后,马剑平更加体会到爸爸的不容易,但爸爸总是鼓励她:“女儿,不要怕,总有办法解决。”

  马剑平说,父亲走后,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习惯。以前遇到困难能和老爸商量,但突然间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每当自己烦躁、灰心、不坚强的时候,就拿出爸爸的照片看一看,那一刻心总是很静,就觉得爸爸一直在看着自己,鼓励自己,指引自己。“当警察再苦再累我也不怕,虽然老爸走了,但我感觉不孤单,我必须做好,做得优秀,和妈妈好好生活,因为这是爸爸的希望。”

  “如果和爸爸面对相同的情况,会不会跟爸爸作出一样的选择?”面对这样的问题,马剑平的回答很坚定:“会!”马剑平告诉记者,“老爸永远是我的榜样,是我生命的标杆,是激励我进步的动力。”

   “坚守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跟很多公安英烈子女一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陈毅的女儿陈玉鑫也继承了父辈的遗志。 10年前,陈毅在处置一起持炸药报复杀人案件时,犯罪嫌疑人引爆了炸药,在生死关头,陈毅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义无反顾地扑向身绑炸药的罪犯,被炸成重伤,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

  那一年,陈玉鑫15岁。听到消息时已经是晚上了,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以后的日子里,陈玉鑫不断地从妈妈的口中听到了很多关于爸爸的故事。陈玉鑫说:“爸爸很疼我,他热爱的他的事业,尽管我是女孩儿,但爸爸希望我能子承父业。所以,小时候,我的玩具就是各种玩具枪,不像别的女孩子有很多洋娃娃。”

  爸爸是陈玉鑫心中的“偶像”,高大,帅气,正直、真诚。父亲从小留给陈玉鑫的印象就是很有责任心,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还是对身边的人,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陈玉鑫说,自己和父亲处得就像朋友一样,犯了错误时,爸爸总是耐心地给自己讲道理;碰到困难时,爸爸总是边开玩笑边鼓励自己。但对自己说得最多,教育得最多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别人。”

  报考大学时,陈玉鑫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警校。现在,她是湟中县公安局的一名刑事协警,这里也是爸爸当年工作战斗过的地方。陈玉鑫说:“爸爸一生忠诚于他热爱的公安事业,现在我要把他没走完路走完,走好。我想这是爸爸的心愿,爸爸没有离开我,我的坚守是爸爸生命的另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