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新台阶是怎么跃上的?——我省“十二五”成就深读之二

08.03.2016  08:22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铁路、公路、民航建设日新月异,运输能力大大提升。水利建设纵深推进,全省人民翘首以盼的引大济湟工程实现跨流域调水,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开工建设,四大灌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能源建设阔步前行,青藏、青新联网、西格输变电相继建成,青南网外六县联网工程开工建设。信息建设提速发展,高原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宽带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基础设施的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青海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头一次坐高铁,从门源上车,座位还没找到,就到西宁了!”“西宁火车站就大啊,不识字根本就找不到从哪上车!”2014年年底,兰新高铁(青海段)投入运营,门源至西宁只需44分钟。门源人来西宁办年货,西宁人去门源看油菜花海,一时间,体验高铁成了青海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十二五”期间,如同兰新高铁一般给青海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很多。这五年,一批填空白、蓄势能的重大项目建成投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增长了10多倍,我省初步形成“一主六辅”民航机场建设格局,青海的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抓住发展机遇增强支撑能力

  “十二五”期间,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我省紧抓机遇,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重大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等政策措施,也为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2010年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十二五”以来的前三年,正是玉树灾后重建的攻坚和收官时期。

  三年时间,我省全面完成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7.5亿元,一批学校、医疗卫生项目、市政设施等建成交付使用,三年重建目标全面完成,一个崭新的玉树呈现在全省及全国人民面前。

  公交车、电影院、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在玉树这个高原小城。

  如今,玉树的学生人均校舍面积是震前的1.5倍,教学投入比震前翻了两番。

  行政用地规模降至震前60%,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共用地却比震前分别提升了32%、77%、13.6倍和12倍。

  玉树地区电力保障能力比震前提高2倍,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跃居藏区前列。新城市,新希望,玉树朝着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藏区城乡统筹的先行地区的目标前行。

  ——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青海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柴达木百万千瓦太阳能示范基地已成规模,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我省清洁能源比重达到79%,太阳能、风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省建成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开工建设羊曲、玛尔挡等水电站,柴达木百万千瓦太阳能示范基地已成规模,750千伏青新联网工程、750千伏西宁至格尔木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电网项目建成,新增发电装机872万千瓦,总规模达到2165万千瓦。玉树主网网外六县联网工程全面开工,全省电网的输送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长。

  ——信息建设提速发展

  伴随着信息产业战略需求的持续增加,社会需求的日益旺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国家的强力推进,我省的信息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宽带青海、4G网络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高原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全省3G/4G用户达到343万户,固定宽带用户达到73.1万户,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41.5万户,宽带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

  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省上下抓投资、引项目,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在强有力的投资拉动下,我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相继跨越两个千亿元大关,累计达到1.2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通过重点项目的积极推进,我省构建了一套覆盖城乡、功能配套、适度超前、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成我省有史以来最大水利工程

  引大济湟是我省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建设条件最复杂的水利工程。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这一我省“一号水利工程”于2015年12月15日成功实现试通水。工程的建成运行,提高了保障流域内300多万人的用水安全,项目区22座城镇的供水量和保障率,满足了湟水流域工业园区、特色农牧业、生态用水需求。

  以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重点水源、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为龙头,“十二五”期间,我省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性缺水、城镇和工农业用水紧张等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水资源保障和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的治水格局初步形成。

  ——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

  “十二五”期间,我省兴建西宁南绕城、茶卡至格尔木、共和至结古、德令哈至宗务隆山、大武至久治等公路和察汉诺至德令哈、大柴旦至察尔汗等高速公路,主要城镇道路、交通枢纽、站场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六纵九横二十联”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突破1万公里,总里程达到7.56万公里,基本实现市州通高速、区县通二级路、乡镇和村通硬化路。

  ——青海迈入高铁时代

  兰新二线和西宁火车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进入全国高铁网,青藏线实现大提速,格敦铁路青海段基本建成,格库铁路开工建设,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建成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86公里。高铁通车运行,旅客发送量、客运增幅、列车增开对数等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便捷的交通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再次加码。

  ——“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初步形成

  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果洛机场校飞,我省初步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西宁机场全面实现全国“省会通”,国际(地区)业务实现新突破,成功开通曼谷、首尔等航线并稳定运营。

  故事传真 六万公里“小康路”

  早上坐班车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再坐车回村。这两年,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乐都区达拉土族乡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少村民在县城的建筑工地、工业园区找到工作,早出晚归成了上班族。这个乡有89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境内三岭四沟七十二洼里。

  “乡里最远的村子距离乐都县城约50公里,以前道路不畅的时候,往返县城需要一天的工夫。”达拉土族乡袁家台村村民袁世宽高兴地说,“这两年乡村道路逐年变好,坐上班车半个小时便可进城。”

  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部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按照“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总体要求,推动农村公路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达到60017公里,实现了98.6%的乡镇、85.5%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75.8%的行政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100%的乡镇和83.5%的建制村开通了农村客运班车。

  便捷的农村公路,有效缓解了我省广大农村牧区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促进了农畜产品流通和资源开发,带动了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强劲发展,助推老乡们早日实现“小康梦”。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采乡,去年底建成的治多经杂多至囊谦公路穿境而过,解决了困扰群众已久的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多采乡党委书记玉成说:“以前销售渠道比较狭窄,再一个就是不通路对我们畜产品销售也是一个难题,百姓必须从山里面用马驮出来,驮到有路的地方,然后再销售,这样难度非常大,自从这条路通了以后,我们这个心病也就解决了。”

  路通了,老百姓也在公路沿线找到了商机。多采乡牧民扎西原本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思路宽,脑筋活,治囊公路一建好,他就紧挨路边,开了家汽车修理铺。

  “路修好了,来往的车辆多了,我的生意也多了。”多采乡牧民扎西说:“像我的这个汽车修理店,一个月收入最少能有六七千块钱。”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2012年建成的卓尔山旅游公路促进了景区开发,使卓尔山景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越来越高。目前,每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依托景区,不少当地村民通过从事旅游服务增加收入。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县域内的农村经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该县的黄池村为例,人们过去种植小麦,亩产不到200斤;现在开始大面积种植地膜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有条件的农民还发展起家庭小牧场,以地里的玉米和秸秆为饲料,从事牛羊养殖。村民刘尕玲家养了30多只羊,她说:“和种植小麦、玉米相比,家庭小牧场的收入翻了几十倍。”

  为保护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我省交通运输部门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将村道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落实养护责任。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42个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的40个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全部366个乡(镇)中的334个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十二五”期间,县、乡、村道养护补助标准分别由“十一五”末的每年每公里3300元、1600元、266元提高到7000元、3500元、1000元,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乡、村道经常性养护率分别达到100%、74%和60%;农村公路养护优良路率达到45.5%,较“十一五”末提高13.5%。

  “铺下的是路,竖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这已成为我省农村公路发展成就的生动写照。

  视点短评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增长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无可替代,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增长的有效途径。

  青海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抓住机遇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以高速公路为例,据估算,每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平均需要钢材1000吨、水泥9000吨、沥青1900吨,可带动建材、建筑、机械等多个产业联动发展。与此同时,每亿元高速公路投资可带来1800个直接就业机会,并带动2000个相关行业间接就业机会。

  每年天气回暖后,在我省公路建设的施工工地,当地农民能够利用农闲时间,出外务工挣钱,这一项大大促进了我省农牧民收入的提高。按我省一年约六个月的黄金施工期,每天100元的工资计算,一个人一年在家门口打工就能挣到2万元左右。

  同样,在铁路建设中,钢轨、机械、车辆、水泥、物流……铁路建设耗材巨大,带动就业和农牧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小觑。据测算,在铁路建设上每投入1元,拉动GDP大概在5.7元左右。

  还记得兰新高铁通车后,门源百姓对高铁的热情和需求程度让铁路部门始料未及,门源站的旅客发送量超乎当时的设计能力。因此,高铁开通百日后,门源就传出高铁站要扩容扩建的消息。今年全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尼玛卓玛建议,考虑铁路建设的超前性,加快推进青藏铁路途经海北的海晏站、哈尔盖站、刚察站、鸟岛站改造提升进度,充分发挥铁路对促进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从短期看,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从长期看,可以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快速增长打下基础。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