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统恩:奋笔耕耘吐秋实

05.04.2016  12:49

  图为谢统恩在埋头工作。

   走进谢统恩的办公室,成堆的资料和书籍,占据了办公室的三分之二。一叠叠厚厚的印刷材料足足有几十摞,每一摞都被工工整整地标记了分类名称,静静地躺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等待着被查阅。办公室里仅有两张办公桌,一张用来放计算机,一张用来写作。几本厚厚的已经编写好的稿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办公桌角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手写稿就是谢统恩目前的工作,上面还有红笔修改和圈点过的字迹……

  整日勤笔耕耘的谢统恩已经65岁了,2010年9月于互助县教育局退休后享受到副县级待遇。他身患糖尿病20余载,本来大可以在家安心调养身体,但他并没有选择那条安逸的道路,而是继续工作在县委党史研究室。由于在职时有过编写《互助县土族自治县教育志》的经验,2012年他再次接任撰写《中国共产党互助土族自治县历史》第二卷(自1949年9月中共互助县委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三中全会)的任务。

  他说:“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犹豫过,因为编写党史正本在互助县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是个政策性强、要求严、难度大的一项‘浩大工程’。可是当我得知没人接手这份工作时,作为一名老党员,一股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促使我接受了这份工作。”事实证明,这份工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在撰稿前期,他花了大量时间仔细查阅了《中共互助土族自治县党史大事记》、《中共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志》以及党代会重要文献、组织史资料,甚至还去甘肃省档案馆查阅当时相关青海的文献资料之后,立即为县史起草编写了《目录》。从1949年9月至2012年县第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下贯通63年,主要围绕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内容。着力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地方和民族特色等,共设计了10篇、53章、162节、182目。

  在几位同事不遗余力地协助查档事项后,这部地方史的撰写很快拉开了序幕。30多万字的写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每天在这里伏案工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顾不上吃饭,时常忘记按时打针吃药,甚至忘记下班时间而加班到深夜。连做梦都在写稿,深夜想起一些东西,马上爬起来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进行补充。由于长时间看材料和写作,他的视力迅速减退,右肩也患上了肩周炎,但是配上眼镜,又先后打了六次封闭针后他毅然决然地继续投入工作。家人朋友担心他的身体多次劝他放弃,但他说:“退休了感觉自己帮不上党什么忙,既然党信任我,给了我这份工作,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去完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历史的原则下,于2014年完成了我省第一部县级党组织地方史的编撰工作。目前第二卷已二审定稿,有望在建党95周年“七·一”时出版发行。同时他还接手撰写《中国共产党互助土族自治县党史百件大事》,目前已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撰写任务。如此繁重的工作再一次体现了谢统恩认真求实、孜孜不懈、知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当我问及他为什么要坚持如此枯燥的工作时,他却乐观地说,其实并不觉得这份工作枯燥,反而很喜欢,一方面能够了解到互助县的发展历程,一次次波折后又一次次崛起,能够亲眼见证家乡的成长印记,不禁为之自豪;另一方面,认为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也提升了文化修养。

  2014年,他还担任了互助县关工委副主任一职,这无疑给他的工作增加了一份新的责任。但他在尽力做好编撰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领导和同事一起开展关工委工作。多次深入很多乡镇、社区和学校,争取为他们完善硬件设施,分发书籍、赠送体育器材。参加座谈会、听课、总结经验,撰写讲稿,对师生、家长进行讲课教育。

  此外,他自愿帮扶贫困家庭,为他们出点子、找方法、慷慨解囊,带头脱贫致富。他乐善好施,平易近人的形象受到互助县众多百姓的一致认可和赞许。他带着病,仍然对工作尽心尽力,只是因为他的那句话:“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不能吃闲饭,总要为家乡做点人什么。”

  采访结束时,已经夜幕降临。春雨绵绵,任凭这落雨悄无声息地渗入这片干涸已久的大地。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一个寂寞的身影,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书写着这片大地的由古至今,在他的脑海里起起伏伏地演绎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片断。这些写作成果,是他为这片大地倾洒的汗水,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正如这傍晚的春雨,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根基,滋润着这里的万物,唤醒了曾经在此过往的一个又一个生命。

来源:海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