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中国大夫”

03.02.2017  16:11

  “我能看见世界,看见亲人和朋友了!希望中国再派专家来,让更多人重见光明。”73岁的布隆迪老人恩达伊洛·卡松组罹患白内障多年,他这样表达了重获光明的欣喜,表达了对中国“光明行”活动的赞许和期望。

  2016年12月,青海省医疗队远赴非洲布隆迪开展“光明行”活动并取得成功,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交口称赞。

“是光荣也是使命”

  布隆迪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白内障是该国人民致盲的主要原因。鉴于当地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我国向该国施以援手。

  “这次‘光明行’活动由青海省承担,是光荣也是使命,我们要举全系统之力计划好、组织好、完成好!”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进京说。

  从2016年8月起,从制订详细活动方案,到抽调专家医护组成医疗队,从委派专家赴布隆迪实地考察,到设计统一标识等,所有环节、细节全部敲定。9月,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青海)援布医疗队开始前期工作,先后对1217名眼疾患者进行了前期筛查。

  11月30日,中国“光明行”医疗队抵达布隆迪。当天,眼科手术显微镜运达。至此,包括前期调试好的超声乳化仪、药品耗材等医疗物资悉数抵布。

人人都积极出力

“程延君,门诊责任人,负责手术病人确定;范晓红,准备间责任人,负责滴药扩瞳……”援布医疗队队员认领任务,个个精神饱满。

“这次‘光明行’活动是国家使命,我们义不容辞。远在基特加、穆邦达的援布医疗队队员也纷纷主动请缨,希望在活动中贡献一份力量。”中国(青海)援布医疗队队长荣增红说。

  开诊当天,手术室门口有位年轻姑娘,一会儿忙着推送病人,一会儿站在医生身边当翻译。“我来自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非常开心被公司抽调为‘光明行’活动做翻译。我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服务祖国,服务布隆迪的公益事业。”这位名叫宋艳的姑娘告诉记者。

  12月2日中午,当地气温32摄氏度,大王子医院门诊楼前,有人在搭会议篷,有人在挂背景幅。为办好将于15时举行的开诊仪式,驻布大使馆经商参赞鲁军,细心低头布置会议桌,汗水顺着面颊直往下滴。一起忙碌的,还有中国孔子学院的老师、中资企业的职工、援布医疗队队员。

术后复明率达100%

  “我们身上肩负着国家嘱托,即使条件再艰苦,每一例手术都必须成功。”此前已经参加过两次“光明行”的医疗队技术指导刘华教授表示,医疗队制定了严格的手术流程,以尽最大可能保证质量,控制医疗风险。

  青海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凌说:“通过筛查,发现布隆迪白内障患者过熟型比较多,这就对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蒂埃里·恩施米丽马纳父母双亡,双目失明,从小跟祖母生活在一起。因为患有癫痫,此前因情绪紧张而无法实施手术。“一定要让孩子重见光明!”专家组经过讨论,修改方案,手术获得成功。当揭去眼罩看见世界时,小男孩激动地说:“谢谢中国,谢谢中国大夫!”

  此次“光明行”活动共为182名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其中年龄最小的15岁,年龄最大的89岁,包括4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1名梅毒感染者,患者术后复明率达100%。

让友谊植根民间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卓瑞生对医疗队队员说:“这里贫困面大,保障水平低。这次‘光明行’活动,我们要通过跨越国界的技术援助,让中布两国的友谊植根于民间。”

  “海伦·凯勒有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天的光明都令盲人无限向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里的患者重见光明。”曾为援布医疗队队员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生云亚歌说。

  一次“光明行”不足以解决布隆迪缺医少药的问题。医疗队非常注重带教培训,在手术流程中毫无保留地教授技术。大王子医院院长表示,医疗队对该院医生进行的技术培训是“布隆迪人民的幸运”。

  中国“光明行”医疗队队长、青海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晓东在活动结束时表示:“这次‘光明行’活动,专家团队以高尚的职业精神、精湛的医术完成了手术任务,同时这种精神和医术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传播,收获了布隆迪人民的真诚友谊。”

(摘自1月26日健康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