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谷地:续写丝路新传奇 ——海东工业园区巡礼

22.09.2015  11:19

   一轮金色的朝阳,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冉冉升起,照亮湟水南岸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一架飞机沐浴朝晖轰鸣着冲上蓝天,一列银色的和谐号动车飞驰而过,西出小峡……

  这是2015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此刻,在湟水河谷海东工业园区科技园创业大厦前。这座地标式的建筑是一个象征。它犹如一个孵化创业梦想的摇篮,一个个梦想将从这里起飞,化作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它更像一艘扬帆领航的旗舰,正劈波斩浪,驶向未来。

  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令人激动不安,思绪飞扬。这是一片流金的谷地,一片哺育文明的谷地,一片流淌着彩陶传奇的谷地。今天,谷地里的人们正承接千年的梦想,踩着时代的鼓点,万众一心,凝聚力量,追逐新梦想,续写新传奇。

  21世纪前10年,海东初步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积蓄了跨越发展起跳的潜力。在第二个10年,随着国家和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转移和重新布局,海东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条件和客观需求,标志着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身的海东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特别是兰西经济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提出,为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注入了愈加强劲的动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青海,正凭借东风,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海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将其打造成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崛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东凭借地处兰西经济区区域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承接国家战略的实施,正主动出击,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大格局。

  2014年11月,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在《人民日报》撰文认为:实现“两个崛起”,海东充满希望。着力打造向西开发开放的重要节点和黄金腹地,使海东成为青藏高原养生宜居之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清真食品基地和轻工业基地。

  海东工业园区,这个时代的产儿,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降临河谷,在风雨历练中逐步发育成长。

  打开网络卫星地图,搜索湟水谷地。从高空俯瞰,这片区域像一片绿叶,湟水谷地是叶柄,山脊和山谷之间的河流是叶脉。再拉近,道路和各种建筑物尽收眼底。向小峡方向,地图上即刻会凸显一处全新的地貌:临空经济区。正在建设中的个个区块各具特征,星罗棋布,如果在夜晚,就会看见闪烁的灯火和曳彩的湟水。

  梦想。现实。而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4年之中。

  2011年2月。湟水谷地,春天似乎来得更早一些。在这片后汉将军赵充国曾经屯田的古老土地上,群英逐鹿,一场现代工业文明大戏拉开了序幕:青海海东工业园区正式成立。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园区将承接我国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延伸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聚集区。

  突出的区位优势、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一只只“金凤凰”飞落谷地。从此,这里成为青海东部投资开发的新兴主战场。

  2012年6月,平安柳湾村,随着第一锨土的掘起,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正式奠基。这是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被誉为“西部硅谷”,一时成为人们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栉风沐雨,爬坡过坎,不断朝着既定目标,奋勇直前。春华秋实,4年多时间过去了,昔日平静的谷地里塔吊林立、高楼竞起、道路通达、花树相映,一幅工业化、城市化诱人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占地100平方公里的“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高新轻优的产业体系已见端倪;

  1个千亿元、3个500亿元的产业基地初步建成;

  据统计,至2015年6月,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56亿元;

  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投资500多亿,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