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后漏村的扶贫故事

18.04.2017  18:48

  开栏的话: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为做好党代会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本报专门成立了“行进青海·‘四个转变’在基层”报道组,开设《喜迎省十三次党代会行进青海·“四个转变”在基层》栏目。从14日起,报道组分赴我省六州两市,深入农牧区,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工作一线,听牧民们讲述他们脱贫致富的故事,看春天里的青山绿水画卷,记录每一串与发展有关的数字,每一张与幸福有关的笑脸,感悟农牧民们充满希望与激情的新生活。本报将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转化为文字和图片,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展示我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进展和成就。敬请关注!

  青海新闻网讯  开春了,贵德县常牧镇豆后漏村三社村民羊吉才让正在他的新院落里忙碌。作为扶贫易地搬迁户之一的他,去年享受到了政府9万元的补偿资金。在春日的暖阳下,他家的八间新房一字排开,主人把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又整洁。

  羊吉才让家共六口人,他的一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小儿子还在县城上学。家中有0.53公顷地,主要种植小麦、油菜一类的作物。农闲的时候,他也到县城去打零工,赚一些钱来贴补家用。由于经济收入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家中经济负担较重。不过,他家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优惠政策。他说,等孩子大学毕业后有工作了,家里的条件就会得到改善。

  寒暄之余,羊吉才让的妻子端上来了一大盘自家烤制的馍馍,倒上滚烫的茯茶。豆后漏村的村委会主任尕藏加拿起一块焦黄的馍馍,让记者尝尝,说是用发面做的,没有放一点发酵粉。说完,自己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大口咀嚼起来。

  尕藏加边吃边给我们说,村子周围有一条小河,当地人叫“嘉嘉柔姜”,原先村里人都住在河的东边。由于地处山根旁,每年都会遭遇泥石流的侵袭。大家想搬迁到河西面的台地上,但在高额的费用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后来,在贵德县扶贫局的大力帮助下,先后有25户人家搬迁,住进了新房子,每户享受到了9万元的补助。剩余的农户,今年也将全部搬迁。

  “对于村里人来说,盖房子是最大的经济支出,花去家中所有的积蓄不说,还要欠债。现在好了,大家最大的难题解决了,还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去县城打工方便了很多。原先的宅基地我们准备恢复成耕地,每家每户还能多出来一些田地,也能增加收入。”尕藏加说。

  豆后漏村位于常牧镇最偏远的地方,与尖扎县接壤。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农牧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些年,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尕藏加说,后期他们村将建一些专业合作社,系统地发展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

  从尕藏加的讲述和羊吉才让幸福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们怀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在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发展带给他们的实惠。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这里是全州乃至全省民族成分最多、杂居程度最高、交往交流交融最频繁的地区。长期以来,当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贵德独特灿烂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贵德县扶贫局局长郭福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地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攻坚措施有序高效实施,“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工作全面完成,9个一批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工程全面得以推进。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指导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定调子、选路子、出点子’的工作思路,累计帮助贫困村建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争取扶贫项目46个,落实资金5372.4万元,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村12个。”郭福先说。

  贵德,母亲河孕育的一片圣洁的土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休戚与共、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贵德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苏胜说,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海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精神为指引,各民族团结一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进。

  的确,团结就是发展,发展就要让百姓受益。豆后漏村,只是许许多多工作中的一个点。从这个小村子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贵德县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人口小县向民族团结进步大县的转变。

  无论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团结所迸发的力量,始终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对于多民族聚居的贵德县而言,各民族团结一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得更加迫切,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