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财政下大力气支持我省生态建设

18.09.2018  15:17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雒婷 报道) 青海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按照省委、省政府以生态文明优先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省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功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有力支持了生态文明改革、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各项生态补偿政策落实。

  9月17日,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迈向新时代的青海财政——青海财政改革开放40年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厅立足财政保障职能,自觉克服省级财政自有财力规模较小、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等困难,有力保障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的推进。

  自2008年,省财政对下年生态补助资金从6.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5亿元,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97.3亿元。目前,我省已有41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2010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升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个方面,省财政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26.9亿元,陆续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1+9+3”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生态移民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生态移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草原日常管护等9项补偿政策。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共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工程资金443.5亿元,全力支持三江源一二期生态保护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03.3亿元,积极支持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南北两山绿化、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美丽城镇及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省内重点生态工程。

 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重点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岗位,园区基础设施和一、二级保护站点建设等工作。同时,先后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经费和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等,确保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要求,大力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支持在环湖、青南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全力支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在资金补给方面,省财政安排资金55.68亿元,支持各地政府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落实三江源地区教育、生活、移民等各类奖补实施,支持草原日常管护、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二是下达资金26.51亿元,全力支持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环青海湖综合治理、重点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

  政策扶持方面,省财政深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67.73亿元,重点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牧草良种补贴等方面。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发展等资金81.23亿元,主要用于国家所属公益林、集体和个人所属公益林补助以及青海湖周边生态修复等。

  与此同时,我省各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74.33亿元,支持实施木里煤矿环境综合整治、国省道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治理、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下达6.9亿元,重点支持了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开办,资源调查、规划编制、国家公园环境综合整治等前期工作,以及公园生态管护等方面。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财政累计投入639亿元用于全省生态环保类建设,年均增长12.6%。尤其是2015年以来,累计安排各级财政资金424.3亿元,有力保障了“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