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时代的青海财政——青海财政改革开放40年成就

19.09.2018  17:35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全省598万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也包括全省财政系统的默默耕耘。40年来,青海财政人牢记职责使命,破发展之题,走生态之路,谋民生之利,兴改革之举,财政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财政收支实现跨越增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手积极培育财源建设,狠抓自有收入组织,一手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做大财力总量,同时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规模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财政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财政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财政收入连续迈上新台阶。40年来,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9亿元增加到246.2亿元,增长了85倍;人均财力由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7年的2.8万元;总财力由8.6亿元增加到1657亿元,增长近193倍。二是基层财力状况实现新跨越。2017年,全省市县级财力总额达到107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乡镇运转经费平均达到60万元以上;村级组织保障经费达到15万元以上,补助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省份前列。三是财政支出效益得到“双提升”。到2017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30.4亿元,比1978年的6.8亿元增长225倍。全省财政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从1978年5亿元,  达到2017年的1151亿元,增长了230倍,全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向高质量迈进。             ——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按照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不断强化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全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围绕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主动支付改革成本,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围绕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投入资金726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下达资金1391亿元,减免各类税费506亿元,加大支持全省“三产”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围绕支持区域均衡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四区两带一线”等财政支持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围绕财政金融联动,构建全方位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取得积极进展,财政资金撬动引导作用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保护优势充分体现。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功能,持续支持了生态文明改革、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各项生态补偿政策落实。一是有效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功能。省财政对下补助资金从2008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5亿元,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97.3亿元,41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二是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从2010年开始,省财政主动克服困难,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26.9亿元,陆续启动实施了涉及环保、教育、创业等补9项补偿政策。三是全力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共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工程资金443.5亿元,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03.3亿元积极支持省内重点生态工程。四是积极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重点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岗位,园区基础设施和一、二级保护站点建设等工作。同时,先后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经费和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等。五是坚持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支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生态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兴战略产业、清洁能源、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             ——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力。青海财政始终秉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民生方面支出持续攀升至75%左右,许多民生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一是民生的基本性和保障性更加突出,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二是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凸显,企业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城乡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和低保标准等不断提高,高龄老人补贴、老年人体检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全面建立。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校安工程建设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民医保安全网更加紧密牢固。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全面解决了无电地区用电和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公共服务短板正在加快补齐。四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81.5亿元,全省贫困贫困人口下降到目前的2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1%。             ——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我省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划分税种、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财政事权支出划分等过程,每一个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都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一是财政包干体制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积极性。1980年至1993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改变了财权高度集中的状况,有效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1994年以来,省对下实行按税种和行业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地方政府间分配关系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发挥了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了地区间财力差异。三是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的加快。2002年后,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财政管理体制,出台规范的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和“三奖一补”办法,调整增值税地方分成分享比例,完善资源税政策,为公共财政的建立提供了体制保障,促进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同时,全面推行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县级统筹资金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支出管理责任,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四是正在深入推进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财政继续发挥基础支柱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科学规范的政府间关系创造基础性条件。             ——预算管理改革成效显著。40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进取,在支持全省改革开放,深化自身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立健全,政府预(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配合省人大启动了省本级预算联网监督,预算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二是预算管理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项目支出数据库和公用经费定额体系,“营改增”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三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建立,实现了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四是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覆盖,省级部门预算中的所有项目支出全部纳入了绩效目标管理,财政预算绩效综合管理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五是财政管理得到全面加强,搭建了“1+8+N”财政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政府采购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行业监管、非税收入得到全面监管,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财政下大力气支持我省生态建设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雒婷 报道) 青海最Qhnews.Com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