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贫困‘根’ 达龙村旧貌换新颜

22.11.2016  04:33
来源:青海新闻网

   (记者 孔令磊 报道)“达龙村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低下,农牧民住房困难,公共服务基本配套设施不足是达龙村贫困的‘根’。因此今年全村进行了易地搬迁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11月19日,贵南县塔秀乡达龙村“第一书记”马世明对记者说。

  达龙村是贵南县塔秀乡的一个纯牧业村,共308户,13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332人,由于耕地草场面积相对较少,退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力缺乏,病、残人数比例高,除传统牧业外,基本无其他致富增收渠道。此外,该村普遍存在居住分散,水电路基础建设不易集中实施,以及住房条件差,房屋老旧,危房存量大等致贫因素。近年来,受到牛、羊、虫草价格低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只有2100余元。

达龙村扶贫工作队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易地搬迁项目破土动工

  “第一书记”驻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

  为解决达龙村的贫困现状,根据上级部门安排,2015年10月,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世明进驻达龙村任“第一书记”,并组成扶贫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在达龙村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筹的方式,实施了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2759.42万元,其中该村群众自筹402.94万元。

  据马世明介绍,一开始村民们出于思想、生活习惯等原因,不愿意搬迁,而且搬迁自筹款收缴也存在着一些困难,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经常走访入户做思想动员,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成功进行,共搬迁197户,其中包含“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331人。项目建设资金还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户均建房补助9万元,建房规模为每户4间80平米。

  该项目实施后,达龙村群众将从原有分散的11个片区集中安置到5个片区,将居住分散、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不易实施地区的农民户进行“适度集中”。“由于之前大家居住分散,村里很多事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缩小片区数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更容易统一建设,村民参加一些集中培训、活动也更加方便。”马世明说。

新建成的达龙村标示

新建成的村道路

新建成的村民住房(以上所有图片由村扶贫工作队提供)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村容村貌大变样

  农牧民们搬进了新房,住得好了,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变,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共整合行业资金806.28万元,修建村道围栏6000米,亮化路灯70盏,维修铺设供水管道3.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7.8公里,修建垃圾填埋场1座、厕所195个,另建成村级综合办公服务活动中心、卫生室、幼儿园各一个。达龙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从搬到这里来,水、电、道路等问题都解决了,生活越来越方便了,非常感谢这些好的政策。”村民公保高兴地说,在易地搬迁项目中公保家建了80平米住房一套,靠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购置4头母牛,并开了一家小卖部,公保也从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个“小老板”。

  “造血”+后续产业 农牧民拓宽致富渠道

  有了良好的致富条件,马世明和他的扶贫工作队又根据村里的具体情况,开展技能培训,提高“造血”能力,并发展后续产业,引导农牧民拓宽渠道,增收致富。一年来,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以及派出培训等形式,共培训85人,学员全部为贫困户,培训内容包括烹饪、藏绣等;通过选择适宜达龙村产业发展的项目,包括母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有机肥生产,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户的方式经营,增加200余个劳动力就业岗位;扶持扩大专业合作社养殖、种植经营规模,增加用工数量,引导鼓励贫困户劳力参加合作社生产劳动。

面点培训 记者孔令磊摄影

藏绣培训 记者孔令磊摄影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达龙村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备,增收致富途径不断扩宽,农牧民群众致富能力不断增强。该村也成为2016年贵南县唯一一个整体脱贫村,脱贫的332人占全县脱贫人口的92.2%,目前已进入脱贫认定阶段。

  “我们扶贫工作队、乡干部、村干部和村民只有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马世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