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 感知生态治多

25.04.2016  15:44

  三江追源,报道组一路从黄河源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出发,路经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沿着波涛的长江之流探访玉树州治多县城,感知信仰的力量。

  有着“长江源头第一县”美誉的治多县,是三江源区三大天然牧区之一。

  ——这是现代化的治多。

  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一座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基础设施完善的治多新城屹立在长江源头。

  漫步治多新城,道路宽敞洁净,用做剧院和室内篮球场的“黑帐篷”和“白帐篷”两座建筑格外显眼。

  ——这是和谐的治多。

  长江源区是《格萨尔》史诗的滥觞之地,是“嘎嘉洛文化”的诞生地,也是格萨尔王王妃森姜珠姆的故乡,这里,风物遗迹和传说故事犹如繁星点点,与辽阔草原上的烂漫山花交相辉映。嘉洛草原上到处传唱着珠姆的故事,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庄严肃穆的贡萨寺深藏其中。

  夜晚的珠姆广场灯火辉煌,牧民群众欢快地跳着锅庄舞。塑胶跑道的体育场,不时还能看到牧民群众在体育场打篮球、跑步。

  ——这是绿色的治多。

  守护三江源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保护家园。在治多采访的三天中,从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口中,我们得知治多县城过去仅有5名环卫工人,而如今,整个县城环卫工人已经增加到了218人,还新增了40多辆环卫车,县城摆放的垃圾桶也达到了500多个。

  采访中,我们偶遇“天边的索加乡”党委书记旦正才仁,讲述中,每个人的心灵都被深深撞击着。

  这里有绝美天境,辽阔草原,美不言喻;这里有野生动物,相生和谐,美的灵动;但是,最美不过索加人的心灵。

  索加乡,位于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域内,总面积超过1.0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下辖4个牧委会,16个牧业合作社。全乡总牧户2215户,地广人稀。

  索加这个名字,也许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但这里是“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乡,索南达杰为之付出生命的环保事业,被索加人乃至整个治多县群众一辈又一辈传承着、笃守着、自豪着。

  在索南达杰的影响下,牧民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如今,每年8月8日,是索加乡6318名群众共同欢庆的“节日”。索加人以不同的形式为保护野生动物倡导呼吁。

  ——这是永怀信仰的治多。

  康巴藏区有句谚语:每个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雪域高原,几乎每个人都会讲格萨尔的故事。在格萨尔说唱艺人最多的治多县,当地政府组织的生态环保宣讲团里,几位出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即兴说唱,百名群众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这场以倡导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脱口秀”上, “神授”格萨尔说唱艺人才仁索南以诙谐生动、喜闻乐见的唱词,唱出了长江源头第一县的环保理念,得到现场群众阵阵叫好。(张蕴)

   新闻故事

索加,离天最近的地方

  索加———天边;两个毫不相干的词缘何联系在一起。

  索加,长江源头第一乡,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最远的乡,境内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盘羊、黄羊、白唇鹿、棕熊,以及黑颈鹤等60多种鸟类,有雪莲花、各类野生菌、蕨麻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天边,宁静、致远;空旷、纯洁;透人心脾的远方,天地一色。

  天边的索加,之所以称之为天边,不仅仅是离天最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天蓝、地绿、水清,那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景象。

  置身于此,在对大自然深感敬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索加人,感到由衷地佩服。

  和许许多多索加人一样,这种敬畏、佩服的根源来自于杰桑·索南达杰。

  上世纪90年代起,杰桑·索南达杰的环保理念,随着他的英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索加人。今天的索加,全民投身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如今,沐浴春风的索加草原上不时能看到撒欢的牛羊,运气好的一天,还能看到驰骋于雪山、湖泊间的野驴、石羊、藏羚羊,甚至于雪豹等“明星级动物”。

  可以说,索加乡保护环境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索加采访,随便找个牧民群众,在翻译的帮助下,都能聊上几句有关索南达杰、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话语。

  索加乡党委书记旦正才仁说,因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地位重要,索加乡4个牧委会牧民的生态环保理念在玉树州乃至全省来说都是超前的。

  索加全乡面积5.2万平方公里,其中4.3万平方公里是可可西里地区,全乡有君曲、当曲、莫曲、牙曲4个牧委会。1996年,君曲村藏野驴保护区、牙曲村雪豹保护区、莫曲村野牦牛保护区和当曲村藏羚羊保护区,以四个牧委会为中心的索加乡四大保护区随之产生。

  按旦正才仁的话说,此举的产生,正是应和了近年来实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

  2012年8月8日起,索加乡动物保护节成为全州首个实际意义上的动物保护节。每个村以不同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邀请环保人士做宣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同时,当曲村措池湿地鸟类保护区、牙曲村勒日措加湿地鸟类保护区、莫曲村烟帐挂(峡谷)雪豹保护区,三个保护区的产生,使全乡形成了7大保护区、64个保护分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格局。实现了全乡2215户6318人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全乡草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峡谷较多,雪豹分布较多的牙曲村,43名管护员和9名村两委班子组成的52人巡护队,带领着全村牧民一起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守护着这里的所有“精灵”。

  今年4月的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文德和牧民奥加、日加,拿着照相机、望远镜、GPS定位仪等科学仪器,开始了和往常一样的巡山活动。公路沿线,几千匹的藏野驴,“无视”他们的存在,迁徙而过。像这样的迁徙场面对于他们来说,不足为奇。

  去年,索加乡野生动物普查记录,全乡现有雪豹60只,藏羚羊3000多只,各种猛禽60多种。

  文德说,这几年,野生动物伤害牛羊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我们的牧民从来不会因此伤害野生动物。群众都集体发誓:要保护好嘎嘉洛草原上的所有动物,这不仅是动物的家园,索家人的家园,更是全国、全球人的家园。

  真心希望天边的索加,永远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幸福家园。(林玟均  张 蕴    张多钧)

放下牧鞭的新牧人

  4月18日,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嘎嘉洛帐篷设计合作社,远远就听见合作社加工车间里传出的铛、铛、铛……的声音。

  走进这个仅有12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牧民们忙得热火朝天,有裁剪布料的,还有编织工艺品的,加工车间的库房中存放着制作好的褡裢、抛石绳、花边腰带等特色民族手工艺品。

  “合作社是2007年成立的,当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大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县城。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离开草场,放下牧鞭,靠国家补助生活。于是,我们就想着创建了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生产藏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如今,这个合作社还是治多县总工会技能培训基地。”嘎嘉洛帐篷设计合作社理事长布那依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治多县牧民为保护生态,给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野生动物营造栖息的天堂,纷纷退牧还草,搬出草场,离开了时代居住的草原,改变了“跟着牛羊走,围着草山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牧民到城镇居民,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出了不吃老本立“新功”的生活之路。

  合作社成立后,有编织裁缝基础的10户牧民加入合作社,制作藏族手工艺品,其中最拿手的当属牛毛帐篷制作。2009年,一顶长44米、宽22米的牛毛帐篷获得世界吉尼斯记录。

  “这顶帐篷光准备材料就花了一年时间,30多个人赶制了50多天才制作完成。到目前,合作社已销售牛毛帐篷200多顶,每顶帐篷的价格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一年下来,每人分红将近2万元。”布那依对记者说。

  合作社还是一个培训基地,帮助牧民们学习缝纫技术。今年32岁的尕松,是索加乡搬迁下来的生态移民,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开始学习缝纫,两年后自立门户,在治多县城开了一家裁缝铺。像尕松一样,学成技术后自己开店的已经有5人。

  合作社仅仅是治多县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一部分。1000平方米的10间商铺同样为生态移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仅索加乡就有105户牧民搬至县城集中安置。当时每户牧民的搬迁补助5000元,索加乡党委政府没有把这笔钱分发给牧民,而是用它在县城购置了10间铺面,每间铺面100平方米。如今,随着铺面租金的上涨,户均每年分红1500元。

  放下牧鞭的新牧人,不管是创办合作社还是出租铺面,都是治多县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离开草场,转岗就业,这是他们对三江源生态环保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张多钧    林玟均)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