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路,跨越雪山江河——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工作综述

21.07.2018  11:34

  果洛藏族自治州很大,7.6万平方公里,果洛州也很小,不到20万人口。位于青海省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成分比例最高的雪域高原上。

  果洛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上海市平均海拔4米。八年来,上海市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一路向上、向上、向上,跨越雪山江河,带着深厚情谊,感受果洛的壮美,呼吸果洛的气息,抚摸果洛的山梁和草地……

  自2010年7月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省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经过三批援青干部和果洛州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软硬相结合和政府、企业、社会齐参与的全方位支援格局逐渐形成。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援青干部们也凝聚着坚守与执着、奉献与开拓的“上海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最贴切的爱称“上海青”,成为连接两地的真情纽带。

   投项目,惠民生,雪山脚下各族干群手拉手心贴心

  果洛高度,上海速度。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地域上,新医院、新民居、新学校拔地而起,援青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建成。“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这是上海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八年时间里,上海市共落实对口支援项目522个、投资达17.79亿元。

  加强项目建设是推动果洛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落地建成,离不开上海、果洛常态化的协调联系机制。近几年来,果洛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专赴上海汇报援青工作,双方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果洛州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州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援受双方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回访沟通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对口受援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援青项目联查联检制度、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和项目巡查机制,经常性检查项目建设现场检查工程档案、财务收支情况、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聘请项目管理公司对对口支援项目进行全程管理,进一步健全了体制机制。

  在项目建设上,上海市针对果洛州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现状,不求形式上的高大上,但求实实在在地满足牧区群众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在规划编制、项目筛选以及对口支援资金使用上坚持“两个倾斜”,确保80%以上的援青资金用于基层、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在规划落实上,坚持改善农牧区基础条件,实施了一批牧区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建设了旅游、文化、畜牧业、民族手工艺品等产业项目,相继建成了一批市场、畜疫防设施、饲草料基地、蔬菜温棚基地、果洛州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格萨尔文化建设、玛沁、班玛、久治、玛多等县景区景点配套设施、自驾车营地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雪山脚下各族干群手拉手,心贴心共同努力,有力地改善了基层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忙脱贫,奔小康,乡镇村社各族干群同呼吸共命运

  在海拔4200米的达日县,记者走进吉迈镇扶贫联社,宽敞的大院,崭新的房子,房内是风干牛肉加工车间里,冷藏机、真空机、包装机等设备一应俱全,透过窗户往里看,几个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忙碌着“庖丁解牛”,而这些扶贫“装备”都是上海援建的。

  社长华者介绍说:以前这里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过去。牧民主要从事放牧和挖掘虫草,人均收入少。自从上海援建后,大家的收入逐年攀升,前后对比,我们打心眼里感谢这群“上海青”,如今,吉迈镇扶贫联社已是响当当的牧业示范点了。

  对于果洛州而言,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

  今年,上海市落实对口支援项目85个,其中民生项目就有82个,民生资金使用占到了80%以上,而这些民生项目中,大多离不开脱贫攻坚。据统计,2015年以来,上海市对口支援实施贫困户住房项目7项,生态畜牧业扶贫项目41项,旅游产业扶贫24项,产业扶贫12项,共帮助带动贫困户达2.8万人。

  一直以来,上海市始终把帮助果洛州牧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作为对口援青工作的重点,积极践行精准扶贫要求,结合果洛州的实际情况,确保资金项目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果洛特色优势产业、聚焦人力资源开发“四个聚焦”,实施扎实开展贫困人口教育脱贫,医疗脱贫,引导转移就业脱贫,发展特色产业脱贫、通过资产收益脱贫等“五项脱贫工程”。

  与此同时,援受双方还进一步对项目资金与精准脱贫相衔接,以产业发展支撑精准扶贫,每一个扶贫产业发展项目中明确解决多少个建档立卡户的脱贫,明确援建资金为牧民入股资金,由牧业合作社经营,明确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建档立卡户得到分红,进一步改善贫困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

   强交流、育人才,草原深处各族干群开眼界,建家园

  如果说,对口援青,真金白银、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这些是打造“硬件”的话,那么长久以来的交流交融、培育人才,就是“软实力”培养,源源不断的果洛人走出雪域高原,带回来先进技术、资源等,为果洛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无论何时何地,人才的培养才是发展的根本。人才匮乏和干部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果洛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上海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把智力援青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通过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支援,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培养。

  一直以来,援受双方密切联系沟通,圆满完成了上海市、区党政代表团和果洛州党政代表团的互访、考察、交流、援助等活动,配合上海教育卫生系统组织了教育培训、巡回医疗等工作。到目前,果洛州与上海市互访交流385批(次)、4742人(次),通过上海市与果洛州双方的交流、交往、交融,多层次、多形式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培训学习,使得两地干群感情更加深厚。

  援青干部方面,三批援青干部克服高原反应,深入调研、积极熟悉工作,尽快转换思路,进入角色。他们坚守岗位、勤政务实,在规定动作以外争取项目和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33亿元,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不断推动双方的合作交流上新台阶,给果洛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2010年起,一批一批上海援青干部没有因为果洛海拔高而降低标准,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影响下,让这片树木都难以生长的土地上长出更多的希望……(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