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新理念 激发绿色新动能

14.11.2016  09: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是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绿色是发展的本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期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在加快践行绿色新理念、培育绿色新动能的今天,我们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保护优先,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改革思维,坚持多还老账、不欠新账,以切实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的实际成效,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动绿色发展走向绿色繁荣。

  一、以绿色规划为引领,打造“绿色格局”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着眼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要划定生态空间红线,形成绿色空间格局。加快推进《青海省级空间规划条例》立法工作和编制《青海省级空间规划》,在市县层面积极推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探索生态保护新机制,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以“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工业化格局,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一张蓝图干到底。要严守红线,形成绿色产业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必须严格限制市场主体行为,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确保形成绿色生产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格局。要强化责任约束红线,形成绿色发展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实行“四张表格管考核”,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表,明责任、严考核、定进退。建立党政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严格离任审计,对造成自然资源环境损害的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二、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提升“绿色实力”

  只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才能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要着力向结构升级要增长。绿色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支撑点。要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把绿色资源开发成绿色产业;同时,开发绿色能源,建设清洁能源基地。要着力围绕绿色需求,发展绿色服务业。要向创新驱动要动力。积极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创新体系。实施“青海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进一步整合衔接“昆仑英才”、“昆仑学者”、人才小高地等计划,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和智力短缺问题。发挥“双创”、“互联网+”等能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增加创新资源供给,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优化创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完善科技专项,引导基金管理,增加研发投入。要着力向绿色金融要活力。随着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绿色金融将是青海算好长远“绿色账”的加速器、金招牌。要加快构建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贷款贴息,并推动碳汇交易,积极主动地探索建立碳汇交易金融平台。

  三、以绿色生态为基础,构建“绿色屏障”

  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保护屏障,是支撑发展的最大本钱。要积极打造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绿色谱系”。开展保护“攻坚战”,构筑绿色“防护林”。以“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提高区域生态治理和植被覆盖率,维护高原生态良性循环。围绕祁连山—黑河、三江源、甘青宁—黄土丘陵等国家级及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黄河支流流域等省级重点区域,点面结合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构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要打好治理“组合拳”,构筑制度“防波堤”。抓好治气、净水、增绿、护蓝工程,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坚持城镇与乡村环境治理并重,广泛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和城镇清洁环境行动。有效增强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深入实施《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要用好执法“杀手锏”,构筑监管“防火墙”。环境执法和监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利剑”。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要加强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政执法与司法之间的衔接。建立环境监管定责、履责、问责工作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督企”向“督政”转变。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库和管理平台。

  四、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把“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就要培育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共识”。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加强生态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强化政策引导,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加强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加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就要充分挖掘特色生态文化元素,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培育一批生态文化企业,设立青海省生态文明博物馆;就要开展绿色行动,助推“绿色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推进群众性绿色创建,广泛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庭院等争创活动,实现“大美青海”共建共享。要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要打造绿色民生,实现“绿色共享”。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恶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扶持体系。健全持续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危旧房和城市旧楼区改造、农村改水改厕、地下管网建设、绿色出行等,持续推进安全大美青海建设,不断增加绿色公共产品供给。

  (作者:马德君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