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产业化难”,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转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
一年前,2014年8月17日,3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下称“安全证书”)到期。这件看似正常的事情,却因涉及主粮水稻、玉米,撩拨起了汹涌民意。随后3张安全证书均续申请成功。不过,在国家宏观战略并未改变,再加上复杂的舆论干扰的背景下,新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种植仍然遥遥无期。
日前在一次转基因玉米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均对此表示遗憾。
面对“只允许进口转基因大豆,不允许国内产业化种植”、“只允许转基因棉花种植,不允许转基因主粮种植”、“只允许转基因木瓜产业化种植销售,不允许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等现状,他们认为,当务之急仍然是推进产业化,尤其是中国具有优势、可与国外抗衡的作物品种方面。
储备而非应用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持谨慎态度。根据官方口径,目前只有转基因棉花、木瓜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种植、销售,而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不过必须获得中国的进口安全证书。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彭于发在研讨会上称,1996-2015年的20年间,高层关于转基因的战略是技术储备战略,而非产业化战略,“什么时候用(不知道),也许永远不用。”但与基础科学不同,转基因是一项技术,既然是技术就要面向市场,直接为社会服务。彭的官方头衔还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农业部下设部门,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副主任委员。
每次从国外考察归来,彭于发总是感慨,中国跟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他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已经更新三代了。在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所发现的不足,会在后一代中予以修正克服。而中国自1997年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种植以来,至今还是原来那一代,“丝毫没有科学进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战略需要调整,应该将储备战略调整为产业化战略,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切身感受技术利弊,才能推动更新换代。“一天不产业化,与转基因相关的科普、风险交流都没法做。”彭于发说。
专家表示,之所以已经产业化的转基因棉花更新换代速度迟滞,是因为在转基因棉花品系更替的审批中,政府部门受部分民意影响而踌躇不定。
来源: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