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转改”百日大竞赛:“百姓话廊”到村里

04.01.2017  08:32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百姓话廊成员正在城关镇李家磨村进行“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精彩宣讲。记者林玟均摄

  青海新闻网讯  “刚才老师讲得好,他说的话,我句句都听明白了!不仅仅是说他说着家乡话,而是他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把六中全会的精神都说透了!”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回想起刚刚在党员活动室里老师宣讲的内容,74岁的李福祥喜滋滋地点着头,冬日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冷清,可李老汉的心里却暖暖的……

  时间退回到两个小时前,家住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的李福祥推开村里党员活动室的大门,发现屋里已经来了不少人。找个位置坐下,李老汉开始琢磨,“六中全会的新闻我在电视上也看了,县里来的老师会讲点啥?讲的内容我能听懂吗?”

  不一会儿,活动室里满满当当来了二十多个人,等到大家坐好,坐在中间的“红棉衣”率先开口。“大家好,我是县纪委的一名干部,我叫鲁国海,今天来这‘百姓话廊’,给大家喧一喧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事情。”一听是乡音,李福祥赶紧抬起了头。

  “我也是农民出身,家就住在隔壁的那个村里。”一开场,鲁国海就亮明了身份,大家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几年李家磨村的变化可真大啊,干净整洁了不说,你们的精神面貌比以前更好了,怪不得大通人都把你们村叫‘小香港’!”鲁国海的话音未落,大家就先笑了起来,活动室里的气氛渐渐融洽。

  “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支持,没有国家的富强,我们大家的日子也都过不好。”话锋一转,鲁国海说到了正题。“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从严治党,这个决定可不简单!”

  看大家都在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鲁国海向大家回顾了决策的思路,从“四个全面”到六中全会的重要成果,三句话离不开大家伙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环境、看病、上学一个个村民们最有感受的话题,让大家的思路都跟着他走。

  “打虎拍蝇全覆盖,反腐成了新常态。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几个事情。”白恩培、苏荣,两个例子说完,不少人都倒吸了一口气。

  “要是大家觉得这些人离我们太远,那我就说个离我们近的。”鲁国海翻开自己准备的材料,给大家说起了2016年大通县处理了几起村干部违法乱纪的案子。

  倒卖本应发放给村民的饲料、虚报奖励性住房、做假账、一个个案例说下来,涉及到的都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一屋子的人个个义愤填膺。从宏观到微观、从多年前到目前,环环相扣的一堂从严治党的课上得实实在在。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牛的笼子关猫,能关住?所以,我们就要换个关猫的笼子!”鲁国海一比喻,大家又笑了,他接着话题说了下去……

  很快,一个半小时的宣讲时间结束了,活动室里响起了一阵阵掌声,这次深入浅出的宣讲让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受益匪浅。

  “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党员,都得先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不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有党员的样子!”村主任李树永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

  50多岁的李全寿是个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堂课,老李听得格外认真。“这次大家坐在一起学习收获很大,群众会向党员看齐,党员怎么做,群众怎么跟,从严治党对于我们这些基层党员来说,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模范作用发挥好!”

  巨玉英在村里当了22年的村医,去年村上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时,为了修村道,她第一个带头拆了自己家的猪圈和厕所,她说,今后也一定要当个好党员。

  “2014年,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将‘百姓宣讲团’升级为‘百姓话廊’,并建立健全‘宣讲团人才库’,组成了一支来自社会各界的宣讲员队伍,目前成员已达20余人。这个话廊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而是架起了一座与群众互通的走廊;不再仅是‘讲’和‘听’,而是上下联动,百姓既是宣讲者,也是聆听者。”大通县宣传部副部长李俊玲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