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 ——深化“走转改”百日大竞赛 雪山脚下“搬”出幸福生活

01.12.2016  17:44

  初冬时节,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草原早已褪去夏日的青色,远处巍峨的雪山脚下,一排排整洁有序的藏家民居显得格外抢眼,一条条平展的水泥硬化路一头连着新居,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幸福。

  “你们看,那一排崭新的房子就是我们以后的新家啦。”还没走近,同行的加华便指着前方兴奋地说:“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建的新房,房子主体已经出来了,剩下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明年开春再安装,大概明年7月份我们就能搬进去住了。”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缺造成了“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局面。面对这种现实“窘境”,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住生存的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的目标。

  “在安置点选址时,全面分析当地安置条件和发展潜力,强化产业先期配套,在搬迁对象就业增收上下功夫。”玛多县扶贫局局长雅扎西告诉记者:“此外,全面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支持贫困户创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为搬迁贫困户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条件,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怎么搬?搬到哪?根据不同情况,玛多县适时提出了在县城、乡镇附近进行集中安置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据了解,2016年省扶贫局下达玛多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124亿元,涉及两乡两镇9个行政村859户2633人贫困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0户,非建档立卡349户。玛多县根据实际,以零散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在县城集中安置182户,在花石峡镇集中安置677户。

  走进花石峡安置点刚刚修建起来的新村,家家户户门口都立着一张“青海省易地脱贫搬迁安置公示牌”上面显示每一户贫困户的精准信息:安置对象:才让吉,基本情况:家庭人口8人、劳动力人、学生3人,迁出地:加果村、迁入地:花石峡镇……

  才让吉是村里的贫困户,由于以前居住在偏远的草原深处,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用电难、环境恶劣成了必须搬迁的主因。今年7月份,易地搬迁项目启动后,才让吉也圆了多年“搬下山,住新房”的夙愿。

  “住宅面积是74平方米,两室一厅,有独立的厕所、厨房,院子里还建有一个12平方米的牛粪房,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基本上不用掏钱,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等搬迁下来,娃娃们上学我们就再也不用租房子住了。”才让吉用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表达着内心掩饰不住的喜悦。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于今年7月5日开工建设,因玛多县施工周期短,现已进入霜冻期,年内无法完成搬迁入户工作,截至到目前,已完成投资6400多万元,完成工程量的85%,预计到明年7月份能确保搬进新居。”雅扎西告诉记者。

  据悉,为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玛多县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每个行政村采用不同风貌进行打造的总体要求,根据县域特点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保温、抗震、避雷等因素,合理编制设计方案。大到围墙大门、小到插座烟囱,都进行了反复论证。

  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还得考虑搬迁下来的农牧民怎么稳得住?怎么能致富?对此玛多县充分利用周边原有的优势资源,或做旅游、或搞生态畜牧业,提前谋划适合发展的产业路自,为日后的致富生活夯实基础。

  毗邻黄河边上的黄河乡热曲村和玛查里镇隆埂村依托黄河源风景区旅游资源,提供旅游服务就业岗位来发展经幡制作和龙达制作等特色产业。扎陵湖尕泽村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用养殖牦牛来增加收入,用于搬迁贫困户后续产业发展。

  花石峡镇维日埂村和扎地村分别发挥旅游产业扶贫项目优势,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就业。花石峡镇加果村、斗纳村、日谢村和吉日迈村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养殖。(孙海玲 尹耀增)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