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服务进行到底——互助县威远镇南街社区纪事

24.04.2015  11:05

  青海新闻网讯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南街社区,大门一边的墙壁上,贴着一则3月20日发布的通告:今日,由于社区全体干部参加县农牧民运动会开幕式,不能办理相关事宜,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向您表示真挚的道歉,请您谅解,谢谢!这是3月25日清晨,记者在南街社区采访时,感受到的第一份温暖。

  从华奥·新宁苑16号楼印有“南街社区”的牌匾下步入大门,白色地板砖像被酒精棉球擦拭过一样一尘不染,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居民活动室、治安室等办公场所依次排开,雪白的墙壁上,“办群众最需要的事,解群众最忧心的结”、“最基层的人,做好最基础的事”等一条条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如和风般拂动着我们的心灵,着装齐整,佩戴胸徽的社区工作人员见到我们一一起身,热情地打招呼,整个办公场所整洁、敞亮、有序,一切井井有条,令人顿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结束了对上海徐家汇社区的观摩学习后,社区主任陈育蓉刚刚赶回,聊及此行的成果,她颇有感触,在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方面,我们确实存在极大的差距。

  事实上,据我们了解,南街社区拥有5个民族、4387户,居民总数竟达到惊人的14326人,9年来,社区多达30多项的服务项目一直由9名社区干部承担着,个中辛劳自不可言喻。

  尤为让我们关注的是,社区干部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据不完全统计,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一年入户达500多户,每天奔波往返于132栋居民楼之间,年人均加班数多达60天,社区每年组织的各类活动达300次以上。

  对于南街社区工作人员的得与失,威远镇党委副书记舒乃东感触颇深:“她们拿着我们一半的工资,却干了比我们多一倍的工作。”

  “痛并快乐着”已然成为南街社区干部工作的常态。

  43岁的社区干部严之梅告诉我们,最初从事这份工作时,冬日的夜晚,挨家挨户走访、登记和了解情况,一些住户或是敲不开门,或是根本不让进门,好不容易敲开一家住户,隔着门缝询问基本情况,主人一面发着牢骚,一面极不耐烦地应答着,她只得借着门缝中透出的微光或手机屏幕散发的亮光填写表格。那一刻,尽管她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相互理解需要时间,可泪水却已悄然滑落。

  当社区干部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对于这份千头万绪的“事业”,陈育蓉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见解:“社区是居民的娘家,服务社区要付出真心,对待居民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对得起任何人。”

  去年8月14日下午,威远镇政府会议室里,许多社区在职党员正在用爱心兑现着自己的微心愿,这是南街社区干部为辖区群众和在职党员架设的一座连心桥。当天,6名党员认领了社区收集的6条微心愿:身患肝病的王利增收到了党员蔡吉清捐助的1000元现金;贫困户杨丽琼收到了党员陈德仑捐赠的一台血压仪;低保户周有芬代孩子收到了党员虎永芳赠送的一本带拼音的《一千零一夜》……丝丝暖意在群众、干部和党员心中流淌,最终汇聚成一股股暖流!

  在南街社区便民候事厅的大屏幕上,一帧帧满载爱心的图片触动着我们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六一儿童节,社区干部亲手为30名残障儿童穿上了他们企盼已久的新校服;八一建军节,社区干部提着牛奶、饼干,怀揣着慰问金,把祝福送到偏远地区的退伍老军人家中;中秋节,社区干部来到县福利院,将节日礼物放在孤寡老人手中,分别时,老人们流着泪,紧紧拉住社区干部的手,不愿让她们离开……

  我们走访了因病双目失明的王进实老人,去年7月1日,社区干部为老人过了平生第一个生日,尽管看不见当时的场景,但老人依然感受到了现场隆重的氛围,社区干部为他戴上寿星帽,为他唱生日快乐歌,为他送上生日礼物——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含着泪告诉我们:“活这么大年纪,亲生儿子都没为我过过生日,可社区干部却做到了。”临别时,老人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南街社区的事迹报道出来,了却他晚年的一个心愿!

  在土族老婆婆何尕世钧狭小昏暗的家中,我们听老人讲述了社区干部为她添置新衣、新鞋的故事。去年8月8日,社区干部带着老人去北京老布鞋店,为她添置了一双新鞋,又带着她来到康美佳超市,度身购买了一身新衣,当超市服务员看到,与老人非亲非故的社区干部待老人如亲人的感人场景,被深深打动了,也掏出钱来为老人添了几双新袜。

  在南街社区,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将个体微薄的力量凝聚起来,温暖着4387户居民的心,也让我们理解了在365个平凡的日子里,社区干部为辖区各族群众默默奉献背后的那份坚守,在她们内心,装着太多我们并不都了解甚至从未体验过的苦与乐,我们无以表达对身处最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敬意,惟一能做的是记住南街社区所有工作人员的姓名。

  她们的名字叫:陈育蓉、郭迎春、宋月元、李海丽、马秉霞、康华、严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