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撒拉尔的历史足迹

17.07.2019  11:03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位于青海省东部的循化县是我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万人,县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6%。撒拉族——这个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一分子。撒拉人坚忍不拔的拼搏与奋斗精神,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理想、追求与情怀。

  撒拉族源追根溯源

  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关于撒拉族历史记忆,最早出现于晚清县令龚靖翰编著的《循化志》当中。1954年之后,循化的历史变迁从官方视角记录的有《循化县志》《循化组织史资料》、政协文史资料《中国撒拉族百年实录》《兴旺之路》等书籍。

  据《循化志》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鸦关120里河州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积石关内亦有厅属鸿化、灵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县地;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洲厅界,西南至贺尔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界……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

  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近年来被一些历史学家证实。

  大约在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从中亚地区举族东迁。撒拉族先民牵了一峰白骆驼,驼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从中亚地区经长途跋涉,辗转至现在的循化地区定居。

  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周边兄弟民族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撒拉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民族。

  在循化,除了撒拉族外,还生活着藏族、回族等民族,和汉族一起唇齿相依,共生共荣。

  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

  在历史的岁月里,有很多名人在循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闪亮的印迹。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是循化人,1938年生于一个文都乡藏族农民家庭。第十世班禅大师曾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是藏传佛教伟大的爱国领袖。他先后率领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泊尔、玻利维亚等国。不论到哪儿,他都强调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谴责分裂主义者的言行,号召民族团结,共同繁荣。邓小平同志称赞他是“我们国家一个最好的爱国者”。

  同样出生在循化的喜饶嘉措大师,是中国佛教界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为继承和弘扬佛教,为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之力。这两位出生于循化本土的大师,是循化民族团结的典型代表。而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政协第七届、第八届青海省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韩应选,骁勇善战的守边将领韩有文,诗人韩秋夫等,可以说是撒拉族中的精英人士。

  近年来,敢闯敢拼的撒拉人克服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资源奇缺的不利因素,想方设法找出路,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他们积极投身市场经济大潮,转变观念,顺势而为,争相兴办民营企业。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他们走出家门,走牧区,下南方,开拉面馆、做生意、跑运输,在凡是适合自己的地方闯出一片天地,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时代,他们走出国门,跨洋越海,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创业打拼,更是彰显了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

  用虔心与真情记录历史

  1965年生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韩庆功,系青海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循化县文联秘书长。他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散文、诗歌、小说等百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故乡在哪里》等。

  韩庆功告诉记者,撒拉族朴素的家国情怀处处显现。撒拉族先民曾无数次应召出征,抵御外侵,仅明朝年间,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七次。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也把他们推到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的最前沿,他们中的不少人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生命。韩庆功的一位当过营长的叔伯到豫皖前线打过日本鬼子,小时候他曾见过他们在一次战役之后留下来的一张合影照,照片上一位军人一手拎着被割下来的日军头颅,几位英姿飒爽的中国军人前面横放着几具尸体。韩庆功也听到过许多撒拉人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故事和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故事。他认为,大山深处的撒拉族以自己的方式有幸参与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做后辈的,有责任把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烽火故事呈现出来。于是,他从伟大的抗日战争起笔是再好不过的写下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河从这里拐弯》。

  循化西路军红军小学校长马明全,曾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2010年,马明全到红光村小学任教,面对红光村这个全国唯一由西路军创建的村庄,面对这座洒满西路军战士鲜血和汗水的红色学校,面对满目破败即将被撤并的命运,看着二百多个可爱的孩子们,看着世代守护红色遗迹的父老乡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西路军的历史,保护红色遗迹,把学校建设成为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马明全先后将自己的工资10万多元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走访并慰问80余名见证这段历史的群众和老红军,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文物,还原历史原貌。马明全还联系了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之女刘延淮、刘延宁,中共元老谢觉哉之子谢飘等人,将他们邀请到红光村。如今,西路军红军小学从全县最落后的学校变成青海省的知名红色教育品牌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发扬红军精神,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记录撒拉之乡的红色历史,马明全提笔写出了几十万字的纪实作品,名为《红色密码》,目前已进入出版审批阶段。书中首次披露了在长征时期代表中国革命的工农红军被俘战士,在身陷囹圄的逆境中与撒拉族的首次牵手;在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中国革命的人民解放军在大军压境,解放西北时顺境中与撒拉族的二次牵手;新时期各族人民传承红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以及撒拉之乡的红色人物。可以说是一部完整反映循化各族人民革命史、民族团结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