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报道:海南——古生物化石的富矿区

29.10.2014  11:21
核心提示:   10月28日,西海都市报独家报道《海南州挖出疑似史前巨象头骨化石》一文后,受到了众多读者和媒体同行的关注。缘何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象会在青海的沙漠中出土,在此之前是否发现过此类化石,两百万年以前

   10月28日,西海都市报独家报道《海南州挖出疑似史前巨象头骨化石》一文后,受到了众多读者和媒体同行的关注。缘何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象会在青海的沙漠中出土,在此之前是否发现过此类化石,两百万年以前的青海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面对一个个疑问,记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和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根据《海南州志》记载,1977年的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者,在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的协助下,在贵德县吾路口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新生代乳齿象化石。个体完好,有门牙一对,长1.83米,带有臼齿的下颌骨一侧,一个前蹄和两个后蹄的大部分骨骼,一部分脊椎骨等。这一化石,以其同一个体化石标本构成之多而具有珍稀价值。因为,在同一地点发现这么多同一个个体的乳齿象标本,这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对于研究长鼻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发掘,当时对中国的考古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因为,乳齿象是地球上的珍贵物种,它们曾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大平原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消失了踪迹。这一珍贵物种的发现,对青藏高原的演变有着强力的证据。

  1984年,共和县沙珠玉乡扎卜达村的王自才和同村的孙耀德,在英德尔海附近无意间看到水流冲蚀过的地方有尸骨残骸。顺着水流的方向,他们找到类似象牙的尖骨裸露在沙石表层上。小心翼翼地挖掘后,一颗巨大的象牙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最后,他们挖出了一根长两米多的象牙。

  昨日,记者在沙珠玉乡采访时,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耕田或者放牧时,在野外时常会捡到各类兽骨、古钱币、陶罐、玛瑙等物品。

  可见,共和盆地是一个古生物化石的富矿地区,从很早的时候就有发掘记录。无疑,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早在新生代时期,在今天青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内就有众多古生物群体在活动。

  “我曾组织专家学者考察时,在恰卜恰镇附近发现的化石包括剑齿象、三门马、羚羊、牛科等动物种属。在恰卜恰河岸阶地的沙砾石层中,曾采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象类的左肩胛骨一块。它们对探讨黄河的发育历史、青海地区新生代地质、地层的划分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问题,都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实物依据。从古生物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这些化石距今有两百万年左右的历史。从发现的动物种属来看,当时这里应属于相对温热潮湿的气候环境。”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说。

  根据王国道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此次史前巨象头骨化石的发现,并不是偶然事件,它可以佐证早在新生代,在现在海南州的贵德、贵南、共和、兴海等地就有哺乳动物群在活动。这一系列让世人为之惊叹的发现,对于探讨黄河的发育史、青海地区新生代地质、地层的划分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依据。这些古生物化石,对于研究共和盆地地质史,以及黄河上游地区的起源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保护这一完整的史前巨象头骨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