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行当

06.08.2014  15:29
核心提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也许还记得在过去的岁月里普通人家补锅补碗的情景。那个时候,在大街小巷你总能听见悠长的“补锅嘞&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也许还记得在过去的岁月里普通人家补锅补碗的情景。那个时候,在大街小巷你总能听见悠长的“补锅嘞……”的吆喝声,这吆喝声“敲”开了许多家庭主妇的门。主妇们搜罗出被压扁的盆,掉瓷的碗,漏水的锅,集中在补锅师傅的担子前,看他修补。补锅,是一个传统的手工老行当,按锅的品种划分工种,有补铁锅,有补搪瓷器皿,有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要求各有不相同。随着现在家用厨具的更新换代,补锅生意逐渐萧条,补锅师傅也越来越少,这个老行当的生存危机日益显现。

  微镜头

  7月26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西宁市下南关街找到了一间补锅的铺子。一个看上去有些年头的工作台占据了铺子里一半的地方,地上放着几个大大小小已经补好的锅。铺子的主人徐师傅正在修补一口钢精锅,50多岁的他,干起活来还是非常利索。只见他熟练地把破损的旧锅底剪掉,运剪如飞,拿出新底面,就着锅身比对大小,用“铁圆规”在新底面上划出要裁剪的范围,然后用一把大剪刀剪出新锅底。接着,徐师傅又用另一把铁锤敲打起来,新锅底跟原先的锅身就在一次次的敲打中融为一体,连接处多出一圈四五毫米的镶边,匀称而平整。“破锅经过修补后,就会和新的一样,虽然看上去颜色差别很大不美观,但却还能用好几年。”

  在外人眼里,敲敲打打的补锅手艺很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包含了补锅师傅多年的手艺积淀。徐师傅说:“补锅时,要先把锅底的锈渍清除干净,然后用木制的拍板将锅里凸起的疤痕敲打平整。木拍板不会伤到锅身,铁榔头则用于锅底安装时的粘边敲打。”

  徐师傅十二三岁时就跟着父亲学补锅、修钢笔、修眼镜、修手电筒和配钥匙等手艺,几年后有工厂招工就当了工人,由于工厂效益不好,20岁那年,徐师傅从工厂出来了。“当时,我从厂子里出来后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想来想去还是踏踏实实地靠手艺吃饭吧。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一间补锅的铺子。”在此后的几年里凭着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徐师傅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的生意,慢慢地钱也就挣得多了。”徐师傅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来铺子里修东西的人日渐减少,我就另谋出路开始干白铁皮加工,补锅好像倒成了副业。”

  补锅这活又累又脏,既然自己已经吃苦半辈子了,也就没想着把这一行传下去,就算哪一天想传了,估计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愿意学的。“现在一周最多的时候也就能补上两三口锅,而且来补锅的顾客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节俭意识根深蒂固。我租的这间铺子估计没几年就要拆了,我想干也干不了,到时候下南关街里就再也找不到补锅的师傅了。”徐师傅说。

  在徐师傅看来,他的这门手艺或许最终会消失。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再“精打细算”的人也不会在破碗、漏锅上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