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别样的年味儿

08.02.2016  18:59

  青海新闻网讯 每年,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亲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会,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现在,许多人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这是真实的情况,却是个伪命题。让大家都感慨的年味儿,其实是60后、70后、甚至包括一小部分80后对儿时过年的一种美好的记忆和回味,而不是现在孩子们的感受。每个人,都在心里有着一个儿时的与众不同的春节记忆。

  60后的一代,童年是在身体饥饿中成长。家住东山村的村民王洪军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春节,满是唏嘘:“小时候虽然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会像现在的孩子们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可是到了过年,母亲会把一年的积蓄拿出来一些,为我们添一身新衣服,三十晚上,把一年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大家乐乐呵呵的吃着,聊着,我们孩子们闹着,这也是最让我期待的,仿佛那一身新衣服,那些好吃的就是这一年的奔头儿。”

  出生在尕海镇,长大在尕海镇的70后薛林全说:“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用米浆搅成浆糊,贴春联,央求父亲抱着挂灯笼,满屋子喜气。大年夜,一定要带上大人们的烟卷,点上鞭炮炸开一年的旺年好运!然后真正的乐趣在后面,和小伙伴们到处去捡散落在地上的炮芯,再和在一起拼个烟花。如果富裕,父母还能给三五毛钱,买个摔炮,不用点火扔地下就响,全是小屁孩衷情的小乐趣儿。”

  “80后”一代人的童年显然要比“60后”“70后”强不少,出租车司机李鹏说:“过年最期盼的就是等家里人宰掉喂了一年的猪,那特级鲜的肉味儿,顾不上烫嘴就下肚了!配着大人们的酒,热气腾腾才是年。还有在83年的时候,春晚第一次开播,后来还有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然而《难忘今宵》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成了春晚开始到结束的曲目,终成一霸……”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春节了,因为那样就可以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还可以不用担心到处玩了以后被骂,更不用担心有繁琐的家务缠身。现在的春节已经渐渐失去原有的传统味道了,大多数城市人都选择买各种成品或者上饭店里吃,很少有人愿意自己动手做一桌团年饭了。

  而长大之后对于年味的体会,可能与年少时期就很不一样了,不再期待那漫长和无忧无虑的假期,不再渴望压岁钱与新衣服。而是更看重在春节是期间,和家人朋友的聚会,一起喝点小酒,互相寒暄一番,谈谈过去一年的收获以及彼此对于未来的打算等等。但是,童年时期对于新年的渴望,在一代一代孩子们的记忆中流传了下去,他们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等待着穿上火红的新衣服,等待着伸出手来要压岁钱,等待高高兴兴地再长大一岁。我想,人类的繁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都有着相似的记忆,共通的情绪,比如说,对于年味的回忆。

  环境凝固了记忆,透露了过去的秘密,沉淀在旧日时光里,年的记忆潮水一样涌过来,温暖地包围了我。跟着时间,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新年里穿梭辗转,把曾经的悲欢关在身后。辞旧的钟声已拂去过往的灰尘,放下所有的惆怅吧,让心愿和新年一起出发。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第19号)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西宁红十字会
关于晋升王海涛同志职级的通知
青红党组〔2020〕16号   青红党组〔2020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