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小板凳”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19.01.2018  21:32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都兰县大力推行“小板凳”群众工作法,通过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共商村事、增进感情,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凝聚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

  “三明”走亲连心,“小板凳”上增感情,明责任。党建进组,在现有村民小组,支部班子成员经常性走访群众。干部进片,根据村民居住情况划分若干片区,村干部每人包一个片区,每季度走遍片区所有农户。党员进户,每名党员就近联系4户,每月走访不少于1次,确保所有农户都有党员联系、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反映。明内容。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肩并肩坐在板凳上嘘寒问暖、谈心交心,实行“四听两卡一记。”“四听”,即重点听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存在困难、思想困惑以及对村庄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两卡”,即向农户发放印有党员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的“党群连心卡”和“村民诉求卡”,方便双向及时沟通联系。“一记”,即党员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及时记录家访情况和群众需求。明制度。建立“三不准、五必访”制度,即不准以开会召集、问卷调查或委托村民小组人员代访的形式代替村干部走访;孤寡独居老人每日必访,家庭有突发情况、新转入党、关爱对象、重点人群等必访。同时建立情况报告、民事交办制度,确保群众反映的意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三事”民主决策,“小板凳”上商事情。对拟决策部署的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召开村务听证会,召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和专业人员等,对决策事项讨论分析,有不同意见的给予当场解答或限期答复。村党组织主持召开全体村干部会议,梳理征集到的意见,落实解决措施,并及时公开结果。村民议事。倡导村里的事情村民管、村民议,议事内容主要包括村级发展规划、工程安排、土地流转等,议事程序主要有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提出初步实施方案、党员代表会议或全体党员大会票决、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等四个步骤。村民评事。推行村务阳光监督机制,建立民主监督小组,邀请10名左右党员群众代表,全程监督村级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全面检查评估项目竣工质量。村务公开栏平台开辟专栏,每月公开村级财务明细账和“三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党支部每季度集中召开民主测评,召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等召开“板凳评议会”,评议村务运作情况,对村干部业绩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与村干部考核评先、薪酬等挂钩。

  “三式”服务解难,“小板凳”上见温暖。建立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医保、社保、家政、金融、税务等8类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一站式服务。服务中心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公示上墙,并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群众手中。结对式服务。全县在建立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工作机制基础上,创新开展“亲情捆绑式”帮扶,共有30个省州联点单位、30个县直单位和23家驻县企业的970余名干部职工,以“1+1、1+N、N+1”的形式联点帮扶43个贫困村的1041户贫困户2012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贫困户、贫困村联点帮扶全覆盖,共落实各类帮扶资金4323.91万元。温馨式服务。全县以党(工)委(党组)为单位组建了36支党员志愿服务分队,以“五定”为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五定”分别是定“讲奉献树形象”为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定每月15日为全县党员集中“志愿服务日”;定“党员先锋承诺”,如志愿保洁、一对一帮扶、交通劝导等;定形式,与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干部入乡驻村等常规工作结合开展;定内容,如法律咨询援助、青少年帮教、就业帮扶指导、村容社貌整治、助学扶残帮老、文体下乡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县3300余名党员在身体力行中架起了志愿服务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