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帮办,帮到百姓心坎里

11.01.2016  11:10

   为搭建一个与读者互动、服务于民的宣传平台,西海都市报社精心打造了《社区·帮办》栏目。帮办记者凭着“诚心、决心、恒心”将帮办进行到底。

  2015年本报社区联络站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帮助,一年来,本报社区联络站联合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为居民解决实事逾百件。《社区·帮办》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开展“帮办”工作,一件件、一桩桩,举不胜举……

  立足民生,为政府分忧;真心系民,为百姓帮办。把帮办做进民心,把影响做到千家万户,这是西海都市报承担的社会责任。

  解民忧谋民利

  “原西北院家属院楼下的垃圾越来越多了,院子里没有清洁工,天气热起来,散发着臭味容易滋生蚊虫。”2015年4月份的一天,有市民向本报社区记者求助,所住老旧楼院垃圾遍地却无人清理,散发的臭味害苦了院内的居民。

  针对市民反映的情况,2015年4月25日上午,本报社区联络站携手城东区火车站社区、城东区委政法委、火车站派出所工作人员以及辖区居民,集中清扫了原西北院家属院在内的6个老旧楼院。

  在清扫中记者还发现,需要整治的老旧楼院普遍存在占用绿地、乱堆乱放等现象,一些住户在单元楼下的过道、拐角处,堆放废纸盒、木板、破旧的家具等杂物。

  随后,大家拿着铁锨、扫帚、火钳等工具,对单元楼下堆放的垃圾集中清扫,并雇用一辆垃圾车,对清扫后堆放在院内的杂物清理了。

  “记者,快来看看吧,大场子周边都快成‘垃圾山’了。”同年4月,又有市民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大场子周边垃圾泛滥。

  大场子位于城东区南山路磨南一巷,此路段为开发商新建未完工道路,上下通行的道路倾斜狭窄,卫生状况差。2015年4月20日,帮办记者联合国际村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凤凰园居委会、城东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辖区居民100多人,前往大场子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城东区城管部门出动一辆铲车,拆除清理了山坡上随意搭建的旱厕。一些居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爬上山坡,用扫帚、铁钳等工具将大场子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清理干净。

  一个多月后,本报社区联络站与社区再次发动60多名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了清理“垃圾山”的收尾工作,社区还购置了统一型号、统一标志的12个垃圾箱,每隔30米整齐摆放在大场子周边,方便住户投放垃圾。

  办实事赢民心

  “三源小区垃圾成堆,还有没有人管?”去年5月,一市民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三源小区门口垃圾遍地。

  记者刚进入位于城东区八一路101号三源小区,便闻到一股腐臭的气味,小区过道旁放着3个垃圾桶,桶内的生活垃圾已经溢出桶外,散落一地,小区的花园里,到处是塑料袋、菜叶子。

  过道的黑板上张贴着物业公司暂停管理的通知单,上面写着“三源小区入驻以来,至今水、电、物业、取暖费等严重亏损,物业公司已无力支付亏损部分,从2015年5月1日起,停止三源小区物业所有工作”。

  小区共住着98户居民,居民何女士说,从5月1日开始,小区物业突然撤走了全部工作人员,小区里看不到保洁人员清扫垃圾,小区大门口的保安也不见了。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泰宁社区党群办主任巴海军,第二天一大早,泰宁社区工作人员冒雨将小区过道堆积的垃圾、花园里散落的垃圾全部清理完毕。

  同月,社区物业处和居委会的7名工作人员召开了三源小区的居民大会,会上,工作人员让居民选出了小区7个单元的单元长,再从7个单元长中推选出1名作为楼长。随后在产生的8名候选人当中,高票选出了业主委员会的5位成员,由此,三源小区有了业主委员会,小区环境也有了大改变。

  去年6月,市民邓女士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中庄路二巷内有一棵大树折断了,没有人前去处理。

  记者在中庄路二巷现场看到人行道左侧一棵近十米高的大树从树干中上部断成两截,折断的树干悬在半空中,如果遇到大风天气,随时有可能掉下来伤到人。

  随后,西宁市园林局工作人员跟城东区园林绿化管理处人员取得了联系,修剪了存在安全隐患的那棵大树。

  服务全天候点对点

  《社区·帮办》所属《热线回音》小栏目,去年一年来,累计受理群众咨询电话近千件,涉及众多窗口单位和职能部门,比如为民办事类问题、矛盾调处类问题、公共事业类问题(如房屋、升学、保温层、银行卡、医保、二手房、相关证件办理等)。帮办记者为市民们提供了全天候、点对点的服务。

  在这里,我们向省城各街道、社区以及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和热心人等表示深深谢意!在2016年里,我们将继续怀揣着理想,将读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读者的困难而忧心,为解决读者的问题而奔波,为读者的喜悦而欣慰,为政府和群众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我们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西宁更美好……

  本报帮办事件回访:为民解忧获称赞

  回访一:塌陷的路面修好了,居民竖起大拇指

  “家门口的路面出现了塌陷的情况,我们出行很不方便,希望能有人来解决。”2015年初,家住省城合作巷2号院的王女士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合作巷2号院8号楼3单元门前出现了路面塌陷情况,给附近居民生活以及过往车辆、行人带来了安全隐患。

  记者在现场看到,合作巷2号院8号楼3单元门前的路面正如王女士所说发生了塌陷,塌陷面积约3平方米,深度3米。石坡街社区负责人马宁化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寒冷,路面暂时不能修复,请居民不要着急。当年春节过后,天气回暖建设部门修好了塌陷的路面,居民对都市报竖起了大拇指。

  回访二:贴心物业给老旧楼院当管家

  2015年3月份,居民给本报记者反映,上滨河路巷道里面靠近海德堡小区的下水井堵塞。上滨河路社区贴心物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上滨河路巷道,查看了堵塞情况,并立即联系了排水部门,排水部门工作人员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终于疏通了下水井。

  上滨河路社区无人管理的老旧楼院很多,这些老旧楼院经常会出现化粪池堵塞、房屋漏水、自来水管道破裂等问题。有一次,七一路467号院的居民给记者反映,由于附近家属院的下水管道破裂,大量污水流进了七一路467号院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居民这些实际困难,在本报社区联络站的协调下,上滨河路社区成立了贴心物业,给老旧楼院当管家。下水管道破裂等问题得到解决。

  回访三:新修的围墙看着漂亮了,走着也安全了

  去年,城东区德令哈路155号小区居民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小区围墙出现裂缝,墙体发生倾斜,看起来非常危险,让住户们忧心忡忡。

  155号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在小区一处楼下,有面围墙长35米、高两米,记者看到,围墙上多处张贴着“此墙危险请勿靠近”的标语。墙体上除了有多处明显裂缝外,还出现向居民家阳台倾斜的情况。路过此处的住户对记者说,担心墙体会突然坍塌,危及人身安全。

  从记者那得知此事后,泰宁社区、安泰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小区业委会召开居民议事会协商处理此事,经过多次研究后,居委会决定启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重建围墙。

  通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围墙建好了。新修建的通透墙面上半部分是铁艺围栏,不但成为附近弃管小区的亮点,还化解了安全隐患,受到居民的称赞。除此之外,工程结束后居委会出资12000余元,在所有弃管小区空地上修建了7处休闲桌凳。

  居民眼中的都市报帮办

  ◆居民宋女士:都市报心系民生

  2015年12月7日,居民宋女士向本报社区联络站反映,“我家住在兴海路11号,巷子两边很早以前就安装了路灯,但一直没亮过,怎么回事?”

  当晚,记者赶到中华四巷,发现情况属实。随后,记者给城西区市容环境管理中心市政科相关人士反映此事。12月11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市政施工人员正忙碌着维修路灯,当晚6时中华四巷的路灯终于亮了。

  ◆居民冯美琪:都市报搭建了爱心桥梁

  城东区康乐社区学院居委会居民冯美琪今年18岁,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懂事的冯美琪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

  去年高考,冯美琪考了618分,她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最少7年,但学费和生活费一直没有着落。记者得知冯美琪的困难后,协调康乐社区学院居委会主任沙莉娜和辖区单位爱心人士张海生为她解决了学费及生活费问题。

  ◆居民尹玉翠:都市报关心百姓生活

  观门街54号院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楼院,家属院以前无人管理,院子脏乱差。居民冬天都靠生煤炉取暖,有的居民家中还长期见不到阳光,一到冬季家中非常寒冷。能改变家属院的状况,并且能用上天然气,是住在这个院子居民们的最大愿望。

  本报社区记者非常关注这个家属院的相关情况,随后也引起了城中区饮马街街道办事处、东大街社区的关注。去年,城中区饮马街街道办事处和东大街社区协调相关部门,对54号院开展了旧楼改造,居民代表多次奔波于相关部门。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54号院天然气工程完工,居民们用上了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