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改革我在身边 金融扶贫,撬动海晏县乡村致富产业

15.06.2015  11:07

  “扶贫资金10万‘秒变’100万”。两年前,如此神奇的美事,在哈勒景村村民的脑海里是闪都没闪过的念头。然而就在现在,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仅落在了这个高原村庄,而且放大的资金投入到乡村产业当中,放大了乡村脱贫奔小康发展。

  美好的嬗变,来自我省实施的金融扶贫试点工作。

  五月,沿湟水溯源而上前往海晏,远望皑皑雪山熠熠生辉,近看金银滩草原渐次染绿。从金融扶贫试点中“接到”幸福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就坐落在这样如画的草原深处。

  记者从省扶贫局了解到,2014年,海晏县作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率先开展了以金融扶贫资金带动地区发展的创新模式,将3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在银行作质押,以1:10的比例撬动银行贷款3000万元,切实解决了昔日贫困村“要发展、想发展、没有钱”的难题。

  为提高财政项目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对扶贫示范村建设项目,海晏县采取竞争入围的方式,从申报的11个村中评选出金滩乡新泉村、哈勒景乡哈勒景村2个村为全县产业扶贫示范村,并以质押资金作为村级产业发展奖金为激励机制,以县扶贫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会和村级扶贫担保基金理事会严格评审为监督机制,促成各村及农牧户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说:“这种开创性的作法,极大调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主创业能力,从而达到智力扶贫、技能扶贫的效果。”

  在实际运行中,县里采取“能者多贷、10户联保、能者帮贫”的方式,对能人和大户给予较大额度的贷款分配,并且一个大户能人义务帮带一个贫困户劳动力,保证其至少年创收1万元;对信用额度低,只能贷出5万元左右的农牧户,由能人大户拿出一部分资金贴息;对确无能力贷款的特困户,从大户贷款时收取的扶贫滚动基金中每户按2000元至5000元购置周转牲畜或务工。

  以1:10金融扶贫,创新借贷方式和扶贫路径,为贫困群众打开新生产、新生活通道。

  走进哈勒景村,在由8户牧民筹资2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200万元组建的蒙德生态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舍饲整齐划一,管理科学标准。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在2014年贩运活羊两万只,不仅在省内小有名气,甚至还走出省门,闯进新疆、四川等地市场。

  合作社成员才布腾说:“自己贷款贷不到多少,利率还很高,无形就增加了生产成本。有了政府的协调和担保,贷款多,利率还少,贴息5%,还款利率从7%降到2%,对我们生产经营的扶持帮助真的是很大。钱实实在在的装进了农牧户的口袋里。”

  “我们村从县里争取到15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按照1:10的比例,可以从银行获得1500万元的贷款,有了这一笔资金,村民就可以打破资金瓶颈,大胆走产业发展之路,大家发展的劲头更足了。”谈起今年的贷款事宜,哈勒景村党支部书记海云颇为激动。

  借助扶贫资金与金融资金相结合的扶贫新模式,哈勒景村和新泉村大力实施大户帮带、贷款贴息和生产帮助等三种方式的扶贫,积极培育和发展舍饲养殖、牛羊贩运、饲草饲料、旅游四个主导产业,预计可为全村户均增收2.2万元,人均年增收5500元。

  “小小的扶贫资金如果像胡椒面一样撒下去,根本解决不了贫困户的发展问题,但是集中起来,利用质押撬动10倍的银行资金,这种扶贫模式让当地的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这样一来,扶贫就扶出了造血效果。”海晏县副县长张启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