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沟

09.05.2015  06:36

  青海新闻网讯五一小长假前一天,记者走进西宁城郊的生态公园——长岭沟。

  长岭沟:南北山绿化的精品之作

  从西山一巷进入“浦宁之珠”塔下,再沿着东边的盘山小路踏上路途,上了一道道山坡,又上了一道道峁,道路蜿蜒在山梁上,九转十八弯,沿着陡峭的山坡一直向上。梁峁上、行道旁,粉嫩的榆叶梅、洁白的山杏、鹅黄的连翘等花灌木竞相争艳;山坡上、沟谷中,挺拔的青杨树、窈窕的水曲柳、冷峻的松柏绽放新绿……

  长岭沟,位于西宁市沈家寨,是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南北两山是西宁市两条绿色的屏障,承载着夏都人建设美丽家园的希望,那么,长岭沟的绿化则浓缩了我省科技治理水土流失的精华。

  西宁市南北两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大多为荒山秃岭,土质疏松,山洪沟较多,遇到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泥石流,危害特别大。每年汛期,几乎经常性暴发山洪,周边大大小小沟道里的洪水像猛兽般直扑市区,滚滚而下的山洪裹挟着泥沙注入湟水河。

  “长岭沟就是西宁南北两山23条灾害性沟道中的一条山沟,这里降水量只有36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8倍,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壤贫瘠蓄水保肥能力差。治理前,长岭沟植被覆盖度只有5%左右,平均土壤损失幅度在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以上,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频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度成为影响西宁生态环境和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隐患。”长岭沟水保科技试验站站长曹江源介绍长岭沟自然特性时如是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岭沟拉开了进行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

  1987年,长岭沟流域被省水保局设为水土保持试验场,1988年被省政府列为南北山绿化工程水利厅绿化区,1997年被列为城市水土保持治理示范区……抱着“咬定‘秃山’不放松,誓叫山川换新颜”的壮志豪情,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从修水平梯田、条田、鱼鳞坑、植树造林、建苗圃、修建抽水泵站,再到开展苗木繁育、引种试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建设气象观测站、径流观测小区、人工降雨试验场、土壤化验室、科研教学楼、园林景观建筑,经过近28年的治理,昔日的荒山秃岭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

  行进在长岭沟小流域,但见山顶梁峁生态景观区花灌木与乔木蔚然成林,鹅卵石、大理石铺就的小道曲径通幽,依山就势构筑的喷泉和瀑布浪花飞溅,观景亭台、小桥流水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坡面治理区中杨柳吐翠、青松翠柏相间,沟底坡脚平缓区内绿草如茵、苗圃横陈。

  曹江源是长岭沟水保科技试验站第四任站长,他无限感慨地说:“不容易啊!从我们第一任站长严鹏开始治理,到现在将近30年了,长岭沟总算是绿起来了。”据了解,目前长岭沟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82公顷,治理程度达到95.5%,林草覆盖率达到91%,坡面和沟道的减沙效益达到84.94%和100%,土壤损失幅度由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吨,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效果。

  长岭沟面积不过1700亩,但是这片土地的治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而切实增加治理水土流失的科技含量应该是首位的。

  乍一看,长岭沟的山坡沟谷中铺满了相同的绿色,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坡度、不同高度的山体上所栽种的树木都不一样,甚至树木的种类都很有讲究。

  在长岭沟工作了十多年的水保科研站副站长缪晓星介绍说:“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通过植树种草营造水土保持林是我们采取的主要生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

  缪晓星说,在坡度小于15度的山坡脚地带,通过集中连片平整土地,兴建苗圃大棚,种植了丁香等经济和观赏花灌木;在山梁顶面积大、坡度小的块区,采用台地整治、兴建生态观光园的措施,种植了草坪,修建了花坛、喷泉、亭阁等园林小品,而坡度较陡的区域则采用水平梯田、条田,种植青杨、云杉、沙棘等乔灌混交林,形成了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立体植被系统。

  这些成功经验已经被推广到西宁市瓦窑沟、大寺沟、火烧沟、小西沟等多条灾害性沟道的治理中,并且为我省三江源、青海湖生态保护建设、东部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二期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实践基地,从而成为我省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教育、观光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对辐射带动西宁市周边乃至我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样版示范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120年至400年左右的时间,而流失1厘米表土只需要1年或一场暴雨。

  破坏容易治理难的特点,注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任。长岭沟近30年的绿化实践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艰辛,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山沟为我省加强水保国策宣传教育,学习实践水保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提供了场所。

  2012年,教育部、水利部将长岭沟水保科技示范园区确定为首批全国24家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如今园区内科研教学楼、气象观测站、水土流失监测站、人工径流演示站、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等科研教育设施一应俱全,拥有固定的试验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稳定的科研队伍,形成了承担水土保持科研课题的科研体系,被青海大学设立为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向西宁市黄河路小学、南川西路中小学、逯家寨中心学校4所中小学1100多名师生开展水保国策宣传、提供水保科普学习实践。

  今年4月中旬,西宁市城西区黄河路小学200余名小学生、教师、团员青年志愿者、家长代表、红领巾志愿者和中华巷社区工作人员长在长岭沟开展“种下绿色希望、共建绿色西宁、共创绿色梦想”水土保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听水土保持科技讲座,观看人工降雨演示,参加植树造林劳动。“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需要我们共同来引导和熏陶!”黄河路小学副校长李玉香说。据她介绍,该校从2009年起被省水土保持局定为水土保持示范学校,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水土保持读本》,同时,他们将每届四年级定为‘水保教育’年级,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长岭沟参加水保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从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走在梁峁起伏的长岭山坡上,沐浴着春天的气息,和风吹打在我们脸上,太阳在天空照耀,空气中飘荡着丁香和榆叶梅的芳馨,极目远望,田成梯、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竟是那么的如描如绘。

    生态论坛:这里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区

  长岭沟,这个昔日寸草不生的山沟沟在水利人的手下披上了绿装,成为了绿意盎然风景秀丽的夏都花园,以郁郁葱葱的面貌汇入了西宁南北山,这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透过这层绿色我们也看到,恢复和治理一条面积不过1700亩的小山沟是多么艰难。近30年的春夏秋冬,一个厅局级部门上千号干部职工在一如既往财力物力支持,一个科研单位四任站长和职工们30年如一日在呵护,这就是我们为长岭沟付出的成本。

  水利人倾注其中的心血和汗水给我们带来了一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一个好去处,从山梁到山脚、从山坡到沟道,处处风景宜人,并且免费向人们开放,这就是说,经过30年的绿化将一处水利风景区交给了我们大家,我们除了感激和倍加珍惜应该没有什么了。

  然而遗憾的是,不想看到的一些事情,还是出现在了这里,林区垃圾和烧烤痕迹便是一例。据了解,清理垃圾便是目前长岭沟风景区一件头疼的事情,很多人野炊完之后,把他们剩下的塑料袋、饮料瓶、食物残渣随手乱扔,自己是得到欢乐了,可留下的却是满目狼藉,大煞风景。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文明出行,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践行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中。

  我们还有看到,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四周丘陵环抱,植被稀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长岭沟不仅仅是一个风景区,其功能和肩负的重任更加重要,长岭沟已成为我省水土保持监测综合站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示范区、旱作造林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造林及林种配置示范区、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户外课堂及水土保持专业学习的基地,教育部和水利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示范园每年为1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参观、实习、实践提供场所。

  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更要加爱惜和保护长岭沟,发挥长岭沟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省水土保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治理千千万万座荒山秃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