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是我放心不下的家——记青海省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马海玲

05.11.2015  18:30

  马海玲在一处建筑楼顶仔细检查防雷施工情况。

   “避雷带所有焊接点未做防腐处理,部分已经生锈,要重新整改。”“机房设备未做接地,能保证防雷安全吗?”“还没验收,避雷带已经严重变形,能行吗?”在一幢西宁市保障性住房楼顶,寒风刺骨,四周冰冷,戴着眼睛、穿着工装、看似柔弱的马海玲一丝不苟,凭借多年的经验,眼睛所到之处,各种防雷工程漏洞缺陷“原形毕露”。

  马海玲是青海省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今年49岁,主要负责对西宁市建设项目和全省重点项目建设施工开展现场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以及技术监督指导。“工作性质决定我不能安逸地待在办公室,一年超过一半的时间在施工工地,建筑工地是我永远放心不下的家。”谈起自己的工作岗位,马海玲自豪地说。

  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近30年时间,马海玲始终坚守在业务第一线.从事防雷减灾业务服务工作以来,一直奔波忙碌在各类建设工地。她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技术人员按照防雷设计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等,研究制定符合青海实际的各项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并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完善,为青海省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标准。

  出没于钢筋水泥林立的各种建筑工地,时常需要爬上爬下检查各个角落、各个细节,其中充满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很多次,周围的男同事担心安全,说,马站长,这个地方你再别去了,我们过去看看就行了。但她说,我去有危险你们也有危险啊,没事,小心点就行。说完,带头第一个上去或者进去,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环节仔细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埋质量隐患。她身上那种工作韧劲和朴实作风、身先士卒的精神时刻感染着、鼓励着大家。

  在玉树地震和恢复重建期间,马海玲克服身体严重不适及高原缺氧,先后5次赴地震灾区,帮助当地防雷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雷电防护工程施工监督、专项验收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梳理施工监督规范及验收标准,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提高灾区群众防险避险自救能力,作为主要编制人,编写了《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的主要篇章。

  2014年至2015年期间,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雷电防护综合改善工。为了使塔尔寺防雷工程成为安全工程、放心工程,保证整个工程顺利竣工,马海玲和同事们针对工程建设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施工监督方案,明确了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进度顺利进行。

  几乎每周三次,马海玲就要亲自到施工现场,从施工方案的落实、接地体的埋设方式、接地体安装深度、接地体焊接质量、接地预留测试点的安装位置等进行全过程、各环节的跟踪监督检查,不遗漏一个细节。“要挖多少土就要回填进多少,否则,雨水会灌入,影响地基安全。”“我没有检查焊接材料和方法,你怎么就埋了呢?”“要拉好警戒线,防止僧人和游客进入施工现场。”

  她边检查边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负责塔尔寺古建筑维护工作的扎西尖参喇嘛说,有她在,我就几乎不来施工现场了,你们气象部门的同志办事,我非常放心。

  花土沟机场、坎布拉热贡文化园主题雕塑、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海西新能源工程建设——一年来,马海玲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行程超过2万多公里。她多次带队赴现场进行施工质量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保证了工程进度。有同事问她:“你这样做不觉得太累了吗?”她总是笑而不答。正如“兰,生空谷。清艳含娇,寂寞吐芬芳。不以色香自炫,不因无人不芳。默默奉献显精神”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马海玲先后被青海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称号;被青海省气象局授予“青海省气象系统中青年优秀人才”称号,并受聘为青海省安全生产委员会、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技术专家,在青海省安全生产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