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建筑技术工人的新闻故事

09.06.2014  23:14
核心提示:   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共和至玉树公路建设工地上,青年技术工人成为公路建设的一支领头羊,他们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进取奉献精神,依托群众路线正能量,打造世界海拔

   在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共和至玉树公路建设工地上,青年技术工人成为公路建设的一支领头羊,他们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进取奉献精神,依托群众路线正能量,打造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建设升级版,破解高原上多年冻土、沿线生态脆弱的施工难题,摸爬滚打,攻坚克难,一个个脱颖而出,走上企业技术管理岗位。

  奋战在共和至玉树公路玛多段的中铁二十局二公司的建设工人都是从新疆戈壁荒漠区修建兰新高铁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铁路建设进入收尾后,部分建设者经上级命令转移到共和至玉树公路工地施工,可以说是从荒凉的戈壁沙漠到荒凉的青藏高原工地,他们经受住了远离家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枯燥与孤单和寂寞,舍小家、雇大家,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继续为共玉公路建设做应有贡献,谱写了铁建工人敢于打胜仗、能打胜仗的壮丽华章。

  郭靖飞、王景洪等人都是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男子汉,大学本科文化,工作5年时间里他们一个个都走上了项目经理部管理岗位,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行家助手。共和至玉树公路国道改扩建工程建设规模大,是青海省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建设标准高、多年冻土的双线四车道一级化公路,是玉树自治州一条生命通道、旅游大道,这些高难度施工难题都摆在了建设人员的前言。小郭、小王作为该项目部的现场技术主管工程师,加之首次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施工,就必须先学习施工方案到现场图纸的核对,学习高原公路技术施工特点及规范,严格遵循交通运输部五化管理为镜开展技术工作。刚到高原之初,这两名同志头晕、嘴唇干燥起皮、面部发青等高原缺氧反应等现象所困扰,但他们继续坚持跑工地核对施工图纸,不到半月时间,施工设计图纸、工程量与现场全部核对结束,给项目部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也适应了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的习惯。

  项目体制建设管理无缺陷,技术工人发挥了重大作用。项目建设在项目经理部经理王金祥等年轻班子人员的带动下,该项目部共玉工地试验室第一家取得了青海省公路质监站临时试验资质,驻地建设也是首家具备办公条件,在业主组织的合同履约检查中,获得全线第二名的好成绩,开工报告资料第一家经业主批准后,共玉公路二期国道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主管工程师的小郭、小王带领测量人员俯下身子坚守在工地,在师傅总工程师邱成林的技术指导帮助下,出数据、配合测量工划线、复测等工作尽心尽责,敢于担当,使得路基工程、桥梁桩基在全线率先破土动工。第一家采用冲击钻对桥梁基础工程钻孔的施工技术,与原施工方案旋挖钻钻桩基础对比,不仅质量更稳定,效益、进度大大提高,全面解决了高原多年冻土施工问题,开创了我国高原地区公路施工技术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