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霜天竞自由——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2.05.2015  12:22

   编者的话: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一个接一个地快速消失。而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35亿年前,从地球上有生物出现时起,就不断地有新的物种产生与灭绝,迄今为止,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有案可查的有150万种,而人类研究和被利用的生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成为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安全的维护者、守护者,本报特组织了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柴达木盆地崛起“生态高地  

  如果说青海的责任、价值、贡献都归结在生态上,那么,在青海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局”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柴达木盆地,如何在当前这场没有尽头的“生态之战”中抢占制高点,则同样是一个筑牢生态屏障的重要“砝码”所在。

  从“吃资源饭”的“聚宝盆”、“金饭碗”,到通过一项项重点生态工程落地苍茫的瀚海戈壁,从“索取”到“给予”,在生态建设大旗的引导下,伴随着绿色脚步向戈壁、沙漠跋涉。亘古的柴达木盆地由荒凉变得生动,并依靠重点生态工程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至关重要的“生态高地”。

  崛起缘于理念,难能尤显可贵。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5.6%,是全省沙漠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区域。柴达木盆地在严峻的自然环境挑战中,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山封滩育林育草、工程固沙、营造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对444万余亩沙化土地进行了综合治理。人工造林、种草,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等,在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之后,换来了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2.06%上升到目前的3%,增加了0.94个百分点;换来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2.7%的速度逆转。

  在德令哈市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环湖地区、乌兰县大南湾、天峻县布哈河流域等地实施封山封滩育林育草工程,使不同区域、不同生态条件的森林植被得到了保护和恢复。藉此,盆地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资源进入全面保护、培育的新阶段。生态重点工程效益日益显化,林业产业踏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生态建设史上重点项目最多、造林面积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林业产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绿色“黄金”时期。

  在绿色召唤中,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人心,并化之为行动。着力打造了德令哈市等地城镇绿化重点工程,加大地方投入,动员全社会参与,基本形成了以广场绿化、公共绿地绿化为中心,道路绿化为骨架,环城防风林为屏障,庭院绿化为依托的生态环境绿化格局,重点城镇的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保”工程的实施,在打造生态重镇中,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和城乡群众的人居环境同时得到空前改善。

  去年,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大力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柴达木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1834万亩、人工造林3.9万亩、城镇绿化0.3万亩、封山育林18.7万亩,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3亿元,推进柏树山生态恢复治理,可鲁克湖生态良好湖泊项目、德令哈机场和格尔木光伏园区绿化等项目加快建设。

  踏着绿色的路如歌行板,绿色产业阔步前行。枸杞种植产业成为调整农牧产业结构,促民增收、防沙治沙及生态农业的重点工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多项举措,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采取补贴苗种、集中连片、配套推广等多种方式扩大枸杞种植规模。30多万亩枸杞在为柴达木生态建设注入“红色血液”的同时,以每年创利润23亿元之巨,使柴达木的小枸杞走红国际大市场,闯出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范例。

  踏着绿色阶梯,柴达木盆地生态建设异军突起。柴达木盆地中已建立格尔木胡杨林、柴达木梭梭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总面积达675万亩。柴达木腹地的乌图美仁及大柴旦等地区划定的两大重点封禁保护区,已通过国家论证并得已实施。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获国家批准实施,填补了盆地中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可鲁克湖从全国参报的43个水质较好的湖泊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15个重点生态支持湖泊范围,这意味着德令哈市70%的重要湿地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闻名遐迩的巴音河在综合治理中,以优良的水质,成为“捧起来就可以喝”的二类水。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血脉相连,作为全省的资源重镇和循环经济主战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保的责任和使命,与其他兄弟区域相比也更加艰巨而繁重。

  柴达木盆地的党委政府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抬高环境准入“绿色门槛”,坚持环保审批“”“”结合的原则,“”就是让有利于保民生、促转型的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就是对高能耗、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严把关,逐步提高建设项目的准入门槛,全力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将环境监管关前置,杜绝了“两高一资”企业进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引进了一批高技术、高含量、高科技的企业进园区,确保了从源头上保护园区的健康永续发展。通过抓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监管措施等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了污染减排措施有效落实。

  去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开展万家企业低碳行动。海西化建余热发电、格尔木炼油厂催化裂化脱硫等减排项目建成,天峻、乌兰、大柴旦污水处理厂建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7%。实施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开展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削减化学需氧量652吨、氨氮52吨、二氧化硫186吨、氮氧化物650吨。

  柴达木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生态保护任务和责任艰巨,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们由此把目光投向高远。

  今年,海西州将全面整顿治理破坏生态环境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纯碱企业蒸氨废液排放问题整治,推进固渣再利用;抓好盐湖集团环保设施不达标问题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工程,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2000万亩、高标准造林1万亩、灌木造林10万亩,抓好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融入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等全省重大生态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公铁干道沿线、旅游景区和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着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

  “生态高地”自盆地崛起,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柴达木的荣光和福祉,更是以其后发之势,努力为全省乃至国家在夯实根基,构建“生态大厦”中,发挥集责任、价值、贡献于一身的栋梁作用。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
我省完成千余名省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录入工作
  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年度集中录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