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青海·“四个转变”在基层:只为荒漠变绿洲

24.04.2017  20:43

  青海新闻网讯 4月20日,我们乘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越走越远,渐渐深入到塔拉滩“最靠近黄河的地方”。不远处,龙羊峡库区的水湛蓝湛蓝的,仿佛万里无云的天空一般。

  “你们来啦?”循声望去,一个中年男子风尘仆仆地向我们走来。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马成林。今年50岁的马成林是地地道道的青海人。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黄河村的他,经过多年打拼,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故事还要从2015年的那个春天说起。此时,马成林通过海南州招商引资,开始在龙羊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区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生态治理示范项目。

  “做了很多年房地产,当时自己也想转型做点别的。”就这样,一心想“转型发展”的马成林开始“扑”在了塔拉滩上。 “项目分两期,一期五年,总共要完成的造林面积是2000公顷。”

  说起两年前初到塔拉滩的情形,马成林直摇头。 “一刮起风来,全是沙子。”但也是因为这样,他开始意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

  2015年,项目开始实施。虽然库区的水似乎触手可及,可这片地依旧干得要命。当务之急,是先解决灌溉的难题。

  “再往上走,有个涝池,水量充足,我们开始铺设水管,保证每一棵树苗都能浇上水,为后期的灌溉做准备。”随后,种树工作正式开始,马成林告诉记者,他们的做法就是推平沙包、种植枸杞。

  由于后期管护到位,很快,近70公顷的枸杞苗在这片荒滩里蔓延开来。看着满眼的绿意,马成林笑开了花。

  可第二年,几场大风过后, 30%的枸杞苗都被吹走,看着那一个个沙坑,马成林这才意识到:在塔拉滩上种树,水固然重要,防沙固沙才是根本。

  究竟怎么做,才能把沙子固定住?

  沙障!

  沙障怎么做,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放草籽!

  “我是从张掖的一个农场找来的黑麦草,柔韧性好,长度也合适,深埋25公分,上面再留出一部分。而且这种草里有很多草籽,一发芽,长出来的新草还能起到固沙的作用,一举两得。”经过第一年的失败,第二年, 200公顷的造林任务一开始,马成林就把沙障先做了出来。

  “今年,我们完成了340公顷的造林任务。你看,这两天风这么大,多亏了这些沙障起到了消减风速、固定沙表的作用。要不然昨天那场大风,这些树又白种了。”顺着马成林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排排树苗整整齐齐地“站”在塔拉滩上,风急促地从耳畔掠过,在沙障的保护下,往日里随风起舞的黄沙也安静了下来。

  植树造林的生态项目绿了荒滩,也鼓了附近村民的钱袋子。

  今年50岁出头的公保才让家就住在附近的铁盖乡拉才村。从项目实施之初,他就和媳妇带着儿子、儿媳到这里打工,从每年3月一直干到10月份,每个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

  和公保才让不同,恰卜恰镇上梅村的卓玛才旦夫妻二人是这里的“临时工”。

  “我们干了一个多月,每天能挣140块钱左右。而且离家近,方便。”卓玛才旦一边补栽树苗,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而像他一样来这里干活的村民还有200多人。

  当记者问起种树的艰辛,马成林有些感慨。他说:“确实辛苦,特别是第一年失败后,心里都慌了。但现在水和沙的问题都解决了,苗木的成活率也达到了87%以上。都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其实对我来说,也只是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采访结束时,马成林邀请记者再来看看。

  “等到2020年,这片地方,一定能从荒滩变成绿洲!”马成林说着笑了起来。他身后,去年种下的树苗早已吐露出了绿意,细细的枝条随风摇曳,却又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