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坐飞机成为老百姓出行的常态

21.04.2018  15:23

  青海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发展交通这一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也具有特殊性,民航以其成本低、辐射强、快速便捷、安全性高等特点,成为发展青海交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青海民航强化建设、大胆创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了青海民族地区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坐飞机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出行的常态。

   “一主六辅”机场布局基本形成

  3月23日,祁连山下传来喜讯——海北祁连机场试飞成功!这意味着青海“一主六辅”机场布局即将实现。

  受限于我省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等实际情况,就目前而言,民航成为青海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天然优选。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十二五”初期即提出了“一主六辅”的机场格局,并在此后的机场建设过程中垫资26.4亿元,成为青海机场建设的坚强后盾。

  “十二五”初期,在青海只有西宁、格尔木和玉树三座民用机场,如今“十三五”近半,青海省内增加了德令哈、花土沟、果洛和祁连四座机场,西宁和格尔木机场也完成了改扩建,青海民航发展的羽翼日渐丰满,机场建设正在改变每个青海人的生活。

   “通廉航空”日趋成熟

  一座座现代化的机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运营却成了大问题。由于人口基数低、民众出行习惯等原因,“十二五”期间最先通航的德令哈、花土沟两座机场方一投运便面临停航的窘境。

  为解决这一难题,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开展了积极探索。2015年10月25日,遵照民航局“基本航空服务计划”,结合青海实际形成的“通廉航空”模式,随着东方航空执飞的西宁-德令哈航班落地。

  “‘通廉航空’的‘通’是通勤、通达,就是航班频次稳定,保障最基本的通达性;‘廉’就是提供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众能够承受的票价,使航空运输成为民众的可行选择。”

  最早提出该模式的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博平介绍:“该模式以‘政府主导、各方尽责、合作运营、共同培育’为原则,以财政资金支持为依托,形成地方政府、行业部门、航空公司、机场公司‘共担责任、共同运营、保障出行、改善民生’的机制。”

  “通廉航空”模式实行后,西宁-德令哈航班随之由原来的每周2班增加至每天1班,票价由原来的800多元降至150元,客座率由原来的30%升至80%以上,一举解决了航班客座率较低、航班运营不稳定及票价过高等问题。

  此后,花土沟机场也复制了该模式,收效明显,而果洛机场一通航便采用此模式,并至今保持200元的超低票价。

  创立“通廉航空”模式最初的目的在于盘活机场资源、促进支线机场健康发展,但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和充实,该模式已具备了增强支线航空通达度和活力、促进干支协调互动、民航供给侧改革、交通扶贫、辅助旅游业发展等多重意义,在行业内极具示范效应。

   先行先试民航局“基本航空服务计划”

  3月25日,全国民航换季,青海各地民众惊喜地发现,新航季本地支线机场航班均有大幅度增加。

  果洛-西宁航班由原来的每日1班增加至每日2班;德令哈-西宁航班由原来的每日1班增加至每周13班;花土沟机场开通花土沟-西宁-西安和花土沟-敦煌两条航线;

  ……

  这些变化,来自青海省“通廉航空”模式升级为民航局“基本航空服务计划”的成果。

  2017年11月,民航局与省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在青海省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于2018年夏秋航季开始至2020年冬航季结束的两年时间里,在我省德令哈、花土沟、果洛、祁连机场试点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并对资金来源、分工、各机场航线频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新航季青海各支线机场航班的大幅加密。(李泽中  宋明慧)